长期货币中性假说 广义货币化假说



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课题组提交的一份报告认为,股票市场将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 并要求货币政策关注资本市场的走向。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所有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币值稳定的因素都应该引起货币政策的关注。那么,资本市场对货币需求有影响吗?回答是肯定的,对于这一点,作者曾有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资本市场相关的广义货币化假说(帅勇,《资本存量货币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中国经济问题》,2002,3)。

一、如何解释超额货币需求现象。

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存在着巨量的超额货币需求,这和新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中所宣扬的在市场化国家存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相去甚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货币主义所鼓吹的货币政策有效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以货币需求函数相对稳定为基础的)。

根据事后会计衡等式 MV=PY,两边取对数并求导后得到增长率的公式:m=p+y-v,即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和减去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从1978-1999年间,我国M2平均增长率为24.72%,GDP的平均增长率为9.22%,零售物价指数平均增长率为6.29%,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在以每年9.21%的速度减慢。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假设1978年一单位货币每年周转100次的话,到1999年周转连14.5次都不到。货币周转速度真的在迅速减慢吗?或者说产生超额货币需求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出现的超额需求现象,货币政策司副秘书长易纲教授曾提出过“货币化”概念试图对此进行一些合乎逻辑的解释,并为人们普遍接受。易纲的货币化假说是指:通过货币进行(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所导致的货币需求增加。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大部分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少数的交换活动也多处于麦子换面条、黄豆换豆腐之类物物交换状态。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各种农产品都有了各自的市场,老百姓可以把小麦和黄豆豆拿到市场上去卖,获得货币,再用货币去市场上购买面条和豆腐。这个由物物交换变成货币交换的过程便是“货币化”过程。很显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经济中可供货币化的部分将会不断减少,从而这一假设的解释能力在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也将慢慢衰减,易纲认为转折点在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教授则认为这一转折点在1993年。

但是,一直到现在,货币的超额需求也未见减少,比如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7.3%,品零售价格水平则下降0.8%,而准货币供M2给却超过了14%。何以在货币化过程结束之后,依然存在大量的超额货币需求,笔者认为,这个巨大的货币储存器就是资本市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一个“广义货币化”概念。

二、广义货币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所谓“广义货币化”实际上就是资本存量的货币化,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广义货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对货币需求有着复杂多样的影响。可以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来考察:

1、长期中资本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货币存量和名义收入的比值,即金融相关比率,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这个指标的这一含义却受到了弗里德曼的挑战,在他和施瓦茨名著《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中有明确记载:1871年,美国的金融相关比率是0.216,到1946年达到最高点0.865,但自此之后却一路下降,1960年为0.558,1970年为0.548,英国也走过了相似的历程。也就是说金融相关比率与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并非呈正相关关系,这背后的原因也许非常复杂,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必定和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资本市场的发育阶段,广义货币化或资本市场的扩容是当时的主旋律,货币需求量无疑会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张而增加。

但是,资本市场发育成熟之后,货币需求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减少,因为:第一、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资本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流动性将增强,越来越显示出“货币”特征,某些有一定收益而又高度“灵活”的资产或许会取货币而代之,成为现实的交易媒介,这无疑会带来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减少,或者说传统的货币定义应该改变;第二、资产形式的多样化将使人们的资产组合变得丰富,从而对货币的抑制性投机需求也会趋于减少。

2、短期中资本市场和货币需求的关系;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还很难找到关于广义货币化或资本市场的扩融和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但是,我们注意到,在短期中,其实资本存量的货币化和资本价格的上涨有着相似的效果,都表现为资本市场总市值的扩张。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考察股价的上涨幅度和货币需求的变化幅度的相关性来近似研究广义货币化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弗里得曼就作过这方面的研究。他发现,1982年~1987年,美国的 增长了48%,而名义国名收入只增长了40%,正好在这一时期内,美国400种工业股票指数上涨了175%,股票市值增加了1万亿美元,恰好和同期 的增加额相抵。

为什么资本市场的扩张在短期内对货币需求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我们的解释如下:

首先,就投机需求而言,在存量资产货币化的过程中或资产价格上涨期,正常的货币投机需求会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货币将不再运用于实际生产领域以支持总支出,而是流入股市,或房地产等资本市场,进入一种脱离生产领域的自循环状态,整个经济日益走向虚拟化,资本市场成为一个吸收超额货币的储存器;

其次,就交易需求而言,虽然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是由名义收入决定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资本存量资本价值的扩张也同样会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而持有的货币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即与收入账户交易有关的周转余额中的货币份额以及与资产组合管理相伴随的临时现金持有额。

 长期货币中性假说 广义货币化假说

具体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资本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导致的不规范投资行为与不完善的信用制度导致的落后支付体系共存,存量资产的货币化或资本市场的扩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主要因为:

1、到目前为止,我国主要的证券交易方式还非常原始,种种交易制度上的障碍无疑会增加人们的货币持有量;

2、中国的股票市场受基本面的影响比较严重,风险相对较大,投机现象普遍,资金进出频繁,这无疑会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特别是在某些金融政策还不够明朗的情况下,很多券商都会“持币自重”,等待有利时机;

3、房地产等大装资产交易还很难分割出售,一项资产可以进行交易的最小单位不仅对于确定资产交易的成本至关重要,而且往往是资产交易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我国的房地产商品化的过程还正在进行之中,分期付款等分割出售的政策还不是太普及,这无疑增加了有购房需求的人们的货币持有量。

作者曾用了一个货币流量模型对广义货币化的论断做出了令人满意的说明。计量结果发现,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广义货币化、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能够解释准货币供给变化的93%左右。

可见,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举足轻重,金融当局对资本市场的更多关注必然会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3582.html

更多阅读

第九章 类比推理和假说 行测类比推理技巧

第九章 类比推理和假说第一节 类比推理一、什么是类比推理根据A、B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并且A对象还有另一属性,从而推出B对象可能也有此属性的推理,叫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解读上 _彭瑞馨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解读MILASS我们都知道,一国(或地区)的法定货币是由该国(或地区)的货币发行机构发行,而这个发行机构通常是该国(或地区)的中央银行(非中央银行发行的情况,本文不累述)。狭义的法定货币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广义的法定货币

中国广义货币(M2) 什么是中国广义货币m2

消息来源: 新浪博客发表于: 2014-5-14 05:101990年中国货币还只有1.53万亿元,而近6年来,中国每月印刷的货币就达到1.08万亿元,相当于每个月给每个中国人印刷了800元。我们是财富增加太多还是货币超发太多?央行刚刚公布4月末中国广义货币

声明:《长期货币中性假说 广义货币化假说》为网友穷屌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