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单身女性的隐私:新单身女人(全文)》
正确对待独身 20世纪的性革命没有给独身带来应有的地位,它使得性成为衡量个人身份、个人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50年前若要一个单身女性承认她喜欢积极的性生活是需要勇气的,”英国作家萨莉·克莱恩说,“如今需要勇气的是说不喜欢性爱。”在过去,甚至是女同性恋的性行为也被污蔑为病态,现在则担心的是“处在长期关系中的女同性恋者缺少性爱生活”。美国非裔作家堂娜·玛丽·威廉姆斯说如今独身受到蔑视,甚至超过了同性恋。“一个同性恋者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比一个实际上独身的人更容易接受。”威廉姆斯总结说。 在20世纪中叶,没有性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生活,这种观念已成为社会规范,第一次提出是针对已婚人,很快就被所有成年人所接受。这种性作为基本要素的理念——不是主要为传宗接代,而为了身体和心理健康——结合弗洛伊德把性作为基本的生物驱动的观点,一种自然的冲动,性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术语,与每个人都是密切相关的。性学专家和医学博士勒诺·泰弗在《性不是一种自然行为及其他》这本书中,针对性不仅对健康是必要的,同时也是积极的性别标志的广泛流行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我在泌尿科工作了许多年,有人来这儿说“我阳痿了”,我说:“那又会对你怎么样呢?”他们看着我好像我神志不清一样。他们说:“什么,我没办法做爱了!”我就以一种对话的语气,眼睛看着他,说:“那你为什么要做爱呢?”他们会对我说:“你什么意思?人人都需要性的呀。”他们就是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不能回答是因为词汇贫乏,实在是太贫乏了。有时候有的人会勉强挤出几个字来说:“它意味着我是正常的。”好像不能够有性高潮就不正常。缺少它意味着不能称之为男人,对女人则不然这个引言来自布伦南·莫伊拉:《异性:与什么都不在乎的性心理理疗师有关性与社会的挑衅性对话》,见:《女士》,1999年8/9月。。 泰弗开了伟哥处方给那些真正想要的人,或给那些希望满足性伴侣的人,而不仅仅为了使男人更觉得自己是男人。 生活在一种大肆宣扬性的文化氛围中,性被当做人的心理健康之必要。如果一个女人(或男人)说自己不喜欢性爱就很有可能被大加责难。诗人桑德拉·蔡登斯坦,结婚46年了,在她和她丈夫过了几年的独身生活之后,发现了一种两人都满意的有规律的性爱方法。那时她鼓起勇气以诗来表达她的性爱态度: 我到了/64岁才开始懂得/如果我不想/手温柔地放在乳房上,/手指轻擦乳头,/一个轻舔,勃起的阴茎/碰撞我的躯体,/我有同样的权利/不要去想/如同他情不自禁的欲望/这种不要去想/是主动的,值得尊重的,/这种不要去想/不是冷淡/做他的好女人。 蔡登斯坦继续问道:“读者阅读的感受和我写的时候一样美妙吗,还是很不舒服?自私吗?坦率吗?不是自发的吗?对我而言部分是这样,我一直想成为火辣的性感女郎,有激情的女人。似乎现在——最后——正好……我用了多年来接受而后——更难于——表明这种需要,没有歉意和自责。”桑德拉·蔡登斯坦:《裸露的真理》,见:《女士》,1999年8/9月。我认为,蔡登斯坦决定发表这首诗是受她的已婚身份、性欲旺盛驱动。如果是一个单身或独身的女性发表了这样一首诗,她将立即被污辱为男人恐惧症或性冷淡,一定是糟糕的病态性恐惧症。 最近,大众媒体的多篇文章呈现了这样的迹象:在已婚的两性恋爱和同居的同性恋者中隐藏着大量的独身者 。但这主要被看成是一种不幸的理由,一种性功能障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伴侣中一个需要性爱而另一个不需要性,这肯定成问题,但是双方都同意独身会是个社会问题吗?
![第26节:新单身女性(2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74696259950.jpeg)
这种性爱对于个人幸福以及身体健康是必要的批评观点,以及实际表明不管长期还是短期的独身可能会比以前所知道的更普遍,这些都对性爱的本质提出问题。虽然一些以性为研究命题的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还是把性欲看成纯生理结构或者主要的社会结构,绝大多数人趋向认同人的性欲取决于生理和文化复杂因素的互动作用而形成。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性动力是有性别差异的。根据2001年的针对多种不同项目的研究调查表明,一般来说,男人的性欲比女人更频繁、更强烈,调查从下面几方面来研究:自发地想起性,性幻想的频率及多样性,有性交愿望的数量,想要的性伴侣的数量,手淫,喜好各种各样的性体验,以及其他方面。那些作者,同时也是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在接近十几项不同的调查里,我们没有发现一个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的性欲更强烈。我们认为综合考虑调查的数量、质量和集中各种证据表明这个结论是无可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