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改制的启示
【在中国,银行业应该是国民经济命脉中的命门,其关键地位显而易见。在"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的指导思想下,这样的命门行业是应该绝对国有甚至国营化的。但为什么政府却要将其以股份制的形式,通过股份出售而改制呢?如果连银行都可以"化公为私",又有什么经济部门不能这样做呢?可见,政府已经切身感受到国有经济对自身的巨大压力,感到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在各种措施、各种命令下,呆坏帐不是减少,反而不断增加,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增大;经济命门已经变成烫手山芋,需要迅速扔之而后快。在此同时,对银行业的改制应该还有一个战略性考虑:给效率低下腐败沉重的国有企业切断依赖的"脐带",让它们不可能再挟政府的名义,强迫同属国有部门的银行不断向其注资,以填补它们管理不善、亏损严重所造成的亏空,所形成的艰难困境。儿子用老子的钱从来不感可惜,所以既然许多国企有这样的"活路",何乐而不为?国企亏损是国家的事,银行亏损是国家的事,企业老总何苦伤这些脑筋?!由此可见,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成为中国国企改革甚至整个经济改革的关键。对此,我们拭目以待。――黄焕金】中国的银行革命
● 戴维·黑尔http://www.zaobao.com/yl/yl050902_502.html 世界贸易组织条约于2007年生效之前,中国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为国内银行系统的民营化和与外国银行竞争做好准备。中国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新机构,在大型国有银行被出售前进行管理和资产重组。汇金已经将600亿美元的中国外汇储备注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也将需要新的资金,尽管政府还没有开始为其民营化做准备。
中国政府的救援政策似乎已经初见成效。上两个月内,美国银行宣布以25亿美元购买中国建设银行9%股份;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则宣布计划斥资14亿美元买进中国建设银行的5.1%股份(编者按:前晚淡马锡控股又有最新宣布,以31亿美元购买中国银行10%股权);苏格兰皇家银行领导的一个投资集团,也打算多投资31亿美元于中国银行。此外,高盛集团和德国安联集团也就快达成协议,投资类似数额的资金收购中国工商银行9.9%的股份。
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些外资,为银行明年在香港和其他地方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做好准备,然而外国银行投资的目的却是要打入中国庞大的市场。
三大国有银行拥有广泛的支行网络,雇有数十万名员工。没有中国境内的合作伙伴,外国银行永远也别想取得如此全面的覆盖率。
可能引发另一波坏账
外国银行开始时主要会集中在信用卡等领域,不过也可能发展其他的合资业务。汇丰银行也宣布向平安保险注入巨额投资,为将来拓展银行保险业务创造条件。
中国交通银行在吸纳了汇丰的投资后,不久便在香港上市,因此和那些还在等待民营化的银行相比,它能给市场提供更多资讯。
高盛持乐观态度,认为这家银行今年能取得17%的贷款增长、20个基本点的盈余增长、以及大幅度的收费收入增长。
然而,不断增加的不良贷款却引起关注。交通银行的业绩显示,中国2003和2004年的贷款高峰可能在今年和明年引发另一波坏账。
去年,因为银行向大幅度增长的房地产市场和制造业放款,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上升到45%--这是有纪录的金融史上最高的水平之一。
现在,最大的几家银行都声称房地产不良贷款数额剧增,新的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也意味着一些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利润来偿还债务。
尽管去年中国银行因为对信贷素质的担心,把贷款增长限定于6%,许多新的地方银行却积极地提高了各自的放款量。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偿债能力的减弱,它们可能蒙受巨大损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营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银行系统仍归国有,需要对政治压力做出反应,较早时的资本投资狂潮才引发了2003和2004年投机性放贷,这现象直到2004年4月政府实施了信贷管制来防止不良贷款的飙升才停止。
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国的银行将自1949年以来首次归民间资本所有。它们将根据商业考量而不是与大型国有企业的关系来放贷,也会比较有能力抗拒地方政府为发展项目争取资金对它们施加的压力。它们很可能将更加重视消费贷款,特别是抵押贷款和信用卡。中国的抵押贷款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远低于英美国家的60-70%,因此增长的潜力非常大。
中国银行系统的转变,加上最近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决策,需要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做出重大改变。不久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还由固定汇率支配,利率在2004年10月前连续九年不变,这是因为政府一直通过行政指导和信贷管制来控制放款。
将来,中国必须更加依赖利率来调整其货币政策,利用资本价格而不是政治考量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因为涉及根本的改变,中国银行系统的转变会非常复杂和艰难。然而,除非经济上出现重大问题,否则,随着资金分配效率的提高,这些变化将产生正面的影响。与2002至2004年放款增长期间相比,提高对家庭贷款的重视也会使资本支出和消费支出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