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汇率告别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事实上的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做法,人民币汇率开始波动起来。有汇率波动就有汇率风险,我国企业开始面对实实在在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既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收益。例如,本轮人民币汇率改革初期人民币升值2%,对于进口商来说,已经签订的进口合同,尽管支出的美元数量没有变化,但是若该进口商是通过人民币购汇后再支出,此次人民币升值2%就使得进口商节约了2%的人民币成本,相反,若是出口,出口商得到的美元数量不会减少,但是结汇后的人民币却比人民币升值2%前减少了2%,造成了损失。本币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本币贬值有利出口、不利进口,这几乎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如果能够确定汇率波动的方向,我们当然可以相机行事,趋利避害。而事实上汇率风险之所以存在,就因为汇率波动的方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尽管说汇率风险也可能是好事,但由于带有不确定性,从稳健的角度出发,企业对汇率风险要进行必要的管理。
汇率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规避或管理的。对于参与国际经济的工商企业来说,如何管理或规避汇率风险呢?
第一类方法,将汇率风险纳入价格。这其中有多种做法。最简单的一种是将合同期内汇率可能波动的幅度完全纳入价格中,这种情况要求汇率风险规避一方要拥有完全的定价权,将汇率风险完全转嫁给交易对方。例如,假如预测合同期内本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是5%,既有可能上涨、也有可能下跌,这种情况下,拥有定价权一方,若是出口,报价提高5%,若是进口则降低5%,假如果真汇率朝着对有定价权一方不利的方向波动,由于价格中考虑了汇率风险,他仍获得正常的利润,倘若汇率朝着对其有利的方向波动,则他不仅没有任何风险,还获得了汇率波动的意外收益。一般工商企业很难有这种定价能力,只有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才容易做到。因此,一般的做法是在合同中列入一个汇率风险分担条款,由交易双方共同负担。在国际贸易中,这种做法并非少见,特别是在大宗长期合同中应用较多,由于双方都可能遇到汇率风险,因此,交易双方容易达成。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能规避掉部分汇率风险,无法最大限度地规避汇率风险。
第二类方法,运用汇率方面的金融工具管理风险。在进出口合同签订时或签订后,对于预测会有汇率风险者,可能通过运用远期外汇交易、货币期权、汇率期货等金融工具固定成本或收益来规避汇率风险。这种方法也是工商企业经常运用的方法。
上面所提到的是两大类汇率风险管理方法,实际经济活动中他们可以联合使用。而即使每类方法下,也有多种可选择的具体做法。工商企业在具体运用中应灵活组合。
一些专门的研究表明,汇率风险的存在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开展。尽管目前人民币汇率还在比较狭窄的区间内波动,汇率风险尚小且易控,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资本项目走向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将主要由市场决定,即我国将采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我国工商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将愈来愈突出。从国际上的实践来看,工商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规避汇率风险的最根本的办法是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而垄断优势的获得主要是要有技术上的优势。从当前来看,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与主要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而有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研发队伍和研发投入。新一轮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大幕已经启动,未来汇率风险已不可避免,若要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从现在开始重视铸造你的竞争优势吧!(20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