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必需品来说,价格不重要——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道理,被称为“商品弹性”。
撰稿·殷冬明
梁启超是一个很善于翻译的人。他曾经把英文Ideology翻译为“意底牢结”(现在是通行译为“意识形态”了)。既是音译,意思也颇贴切,因为意识形态,多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且不易分析,更不易改变。 房地产市场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意底牢结”。比如,无论是专家,老百姓,官方,都好谈房价,似乎不谈房价便不足以显示其专业能力——而谈房价便需预测此后房价如何。甚至还有因为预测结果不同而豪赌的,赌注动辄数十万,足够在二三线城市买套不错的房子了。 当然,房地产行业动辄便是真金白银的进出,牵扯着众多百姓和投资者的身家,从业者小心决策,事必卜决,本是应该的。但我以为,那些既不是房地产从业人员,也不是准备靠倒房挣钱的购房者们,实在大可不必和一群从业者一起为房价忧心忡忡。因为,他们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购房意底牢结”。只是,专家们的声音太响,我们的百姓又太单纯,那“意底”略有些浅,容易忘记罢了。 如果买房是只为自个儿住的,房子的属性就变得有些矛盾:这也许是购房者所买的最贵的东西,但仍然是一件必需品。在经济学意义上,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对于价格涨跌的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明天大米的价格涨了五毛,我硬着头皮还得买,而且该买多少还买多少,不会因此而全家改啃玉米棒子。但是如果PSP的价格涨到两万一个,我大概就会去网上下个“连连看”消磨时光了。对于必需品来说,价格不重要——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道理,被称为“商品弹性”的现象,不仅适用于两块钱一斤的大米,60块一桶的色拉油,同样适用于几十万一套的房子——只要这房子的唯一功能,是给购房者自己居住。 有些人会说,我就是买了自个儿住的,可我怎么能不关注房价呢?我看上的那个楼盘,昨天一万,今天一万五,明天没准又八千,我想不关注也不成啊。可我要说,如果你真的“必需”这个楼盘里的房子,那么除非你彻底买不起,否则它究竟是一万还是八千,对你真的不重要。因为,既然房子是自住的,那么房子一旦被卖出,便彻底退出了流通市场,它唯一保留着的是居住者用来享用的使用价值,而流通价值已经不复存在。既然流通价值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它明天是八千还是两万,关注又有何益呢? 一个学医的朋友曾经跟我开玩笑,说有一阵子移植肝脏紧缺,器官市场上的黑市价格蹿到一百万一个。那一阵子他走在大街上,往往下意识地看别人的肚子,觉得都是一张张百万元的支票。北京人管操心、害怕叫做“肝儿颤”,而看到那一块块肝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走,可真是“肝儿颤”了。我对他说,虽然中央提出希望我们增加“财产性收入”,但是只有可流通的“财产”才能被计入;绝大多数人的肝脏也许都功能完好,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没有流通的可能,所以这个“财产性收入”,基本可以忽略。当然,房价还是要继续谈下去的;但是我们倘若把“不流通即无市值”这个道理埋下去,也作为我们的“意底牢结”,那么至少很大一部分人的肝儿,就可以少颤一些了。 (作者为易居中国·上海克而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战略规划总监,清华大学客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