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价值虚质量论,使用价值的价格,与国民生产总价值,及其本身价值成正比,与国民有效就业总人口数量平方成反比。
即 P =k.M.m /R²
令 a=k. M/R² , a为社会可变加速度
有 P= a. m
即任一使用价值的价格可以表述为,与社会可变加速度,及其本身价值成正比;或者,社会可变加速度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时,任一使用价值的价格,与其自身价值成正比。
现假设人民币开始发行,则开始发行年为基准年。假设人民币发行时,规定1虚克黄金价值,其价格为人民币P元(在价值虚质量论中,虚克为价值单位)。
假设基准黄金价格P =100元/虚克
则有 P= k. M/R².1=100元
有 k=100 R²/M
k为人民币货币系数,M为基准年国民生产总价值,R为基准年国民有效就业人口总数。可见人民币货币系数k,是通过规定1虚克黄金价值的价格而得以确定。
如果规定1虚克黄金的价格为人民币100元,那么也相当于规定100元人民币的价值为1虚克黄金。但这时100元人民币价值,只是在基准年由政府规定的价值,并非长期的实际价值。
实际100元人民币价值,取决于人民币实际生产成本价值。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人民币的生产,在并不影响其货币主要职能情况下,在要求节省社会生产成本情况下,生产人民币的效率与其实际价值成反比。为提高人民币的生产效率,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将尽量趋小。例如,假设基准年100元人民币,其生产成本价值为1虚克黄金,那么,如果实际成本降低到0.5虚克黄金,则能生产出200元人民币;如果实际成本降低到0.25虚克黄金,则能生产出400元人民币。所以,尽管基准年100元人民币价值为1虚克黄金,但随着人民币生产效率提高,其成本价值将逐渐下降,直至远离基准年1虚克黄金价值的标准。
根据价值虚质量论“等价格交换规律”,只要保证货币(符号)的价格与商品的价格相等,交换就能正常进行,而不一定要求货币(符号)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相等。即只需保证人民币的价格尺度标准的有效性存在(通过国家强制规定实行),其实际价值大小并不会影响其货币主要职能的执行。
可见在实行货币交换时,货币符号主要执行价格标准职能,非价值标准职能;而黄金货币则主要执行价值标准职能,非价格标准职能。这不但可看出黄金货币与货币符号的本质区别,而且随着价格标准职能与价值标准职能的分离,也看出价值与价格的分离,从而最终解决“黄金货币矛盾”。(所谓黄金货币矛盾,即由于价值与价格存在本质区别,黄金货币不可能同时执行价值标准职能与价格标准职能。)
生产货币(符号)的效率,就象生产任何使用价值一样,其提高,首先遵循一般的生产规律。如,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劳动量消耗,减少原料损耗等等。但货币的生产,由于其完全的政府垄断行为,其生产效率的提高,便表现出非常特殊的非一般性特点。
因为100元人民币的价格,由政府完全垄断控制并规定而形成,因此其实际价值无论多大,或多小,都可以保持为100元面值不变。即货币(符号)的价格几乎完全不受市场的影响,完全是由政府决定与规定,而其他商品的价格,则在政府规定人民币价格之后,由市场相对人民币价格来决定。
从而政府因垄断货币的生产供给,自然享有货币(符号)价值大小的决定权。在此有利条件下,货币生产效率的提高,非常容易保证和实现,即只需不断缩小货币(符号)面积与厚度,或者不断的扩大货币(符号)的面值便可。实际上,任何政府都是如此施行的。
如果政府充分利用其货币垄断生产发行权力,那么政府只需化极小货币生产成本,便可获得巨大的货币发行收入。在货币发行收入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便构成铸币税,并列入一国的财政收入中,为全体国民所有。
推而广之,如果一国的货币能成为世界货币,可以想见,能够获得多么巨大的铸币税收入,并作为其一国的财政收入部分,而为其一国的民众所独享。这便是美国倾全力维护其美元地位的原因,也是人民币地位上升,将为中国人带来未来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