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二章 《裂变经济学》第二章·第1节(2)



二、什么是核子、核资?有什么本质特征?

存在于原子核结构中的粒子统称为核子。如此,存在于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都属于核子了。那么,在原资核中,是否也存在类似于质子、中子的“核资”呢?是的,否则我们也就不能谈所谓的原资核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存在于原资核中的核资?它们都有那些本质特征?它们都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发生“质量亏损”的现象?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有分别论述核资性质的必要。

(一)什么是核子? 有什么本质特征?

认识原子核的意义在于:是由什么构成的和构成原子核的物质都有那些性质、作用。显然,这是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的问题,因为它既关系到核子是怎样形成的,又关系到原子模型的建立,还关系到这些结构的形成与解体的问题。也就是说,原子的生死存亡与核子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1、什么是核子?是怎样形成的?

核子——存在于原子核内的质子、中子等。关于原子核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现代物理学、化学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而且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在这里,笔者为什么还要对其进行研究?这是由于:存在于原子核内的核子与存在于原子核外的非核子——质子、中子等,虽然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质子、中子,但它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是不一样的——同为质子、中子,存在“质量差异”。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质子、中子都存在于原子核,而在客观世界中,有许多存在着自己独立形态的质子、中子,否则,科学家们也就不可能作到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原子核的事情。那么,作为核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以为,一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质子、中子之所以能够形成核子,是有原因的,或者说一般意义上的质子、中子要想成为核子,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不是很随便的一件事情。

笔者以为,自然在运动过程中,同样有一个成本或者说投入的问题,而且也都在遵循节俭、高效的原则。当然,这个“原则”不是笔者非要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与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我们不妨把它称为“广义价值属性”——商品的价值属性自然就成为“狭义价值属性”。广义价值属性是指非经济事物与物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比如化学上所讲的“化合价”就属于广义价值属性范畴。

其实,我们同样也能从自由质子、中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认识到广义价值属性的存在。我们知道,在自然状态下,质子、中子都是有用的物质,因此,它们也就自然会拥有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关于这一点,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从存在、运动、发展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没有用(质量、性量)的物质,否则质子、中子就不会结合成原子核。当然,也是有“条件”的了。

笔者以为,一些质子、中子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并成为核子,需要以下条件:第一,两者具有共同的本质——都属于基本粒子的范畴;第二,两者存在本质差异——虽然具有共同本质,但从状态上看存在质量差异、性别差异(中子并非无性,性别是比较的概念);第三,它们都存在共同利益——增殖,而结合起来,又能使这种利益实现最大化——形成结构与机制;第四,使固有价值属性陡然剧增。

2、核子的本质?为何体现竞争关系?

自然界物质的运动都有一定的原则性、规律性、必然性,绝不是很随意的事情。而一般意义上的质子、中子之所以能结合起来并成为核子,当然也不是无原则、无规律和偶然的,否则不会有同一物质元素的原子和由这些原子构成的同一物质元素。一般意义上的质子、中子,之所以能结合成为原子核并成为原子核中的一员——如果要问为什么的话,那就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左右、支配着它们。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 《裂变经济学》第二章·第1节(2)

利益驱动就是左右、支配客观事物与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如何获得利益是一起事物与物质存在、运动的力量源泉。换句话说,在客观世界中,竞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生物世界独有。在非生物界依存在。比如上述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和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比如质子与中子结合成原子核、不同的原子结合成分子、分子结合成某种物质元素,都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由此说明,竞争确实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非生物界、人类所独有。当然,也不是说,世界上就不存在非竞争状态的事物与物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物质均存在于某种竞争环境场,也就更不要说,竞争是个相对的范畴,存在着是否对称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竞争的双方或者说多方不在一个层次场上,它们即便是竞争的双方或多方,那么由于距离过大,这种所谓竞争关系,也很难形成。

应该承认:不同物质形式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都是有条件的。就如同不是所有的质子、中子都能结合成原子核,也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能产生裂变、聚变的道理一样。但有一点可以是肯定的,那就是:不同的物质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一定是由于存在着某种竞争关系,或者说不同的物质所以能够结合起来,一定是由于这种结合在整体上能够提高竞争力。当然,这种竞争力的提高也是有代价的。

其实,不管人们的认识是否遵循这样的规律,原子、原子核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以前认识不到它罢了。许多科学发现往往就产生于被动、不经意之中。当然,这也并不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目的的行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认识需要循序渐进。比如,如果人们不能先认识到放射性物质,也不会对原子、原子核的结构有所认识,更不会有“原子模型”、“相对论力学”的产生。

(二)什么是核资?有什么本质特征?

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中子、质子构成的;那么,原资核是否是由质资、中资组成的?是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知道,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被称为核子;那么,组成原资核的质资、中资是否也被称为核资?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们彼此是否真的存在这种相似性?是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

1、什么是核资?是怎样形成的?

刚讲到原子、原子核和原资、原资核,现在又牵出核子、核资。随着章节的展开,笔者还将逐渐将经济学中的物质与物理学中的物质对应起来。原因是:它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十分相似。当然,不是非要强加上去,如果没有相似性,加也加不上去。那么,什么又是核资?笔者以为,核资就是组成原资核的那些经济物质——包括质资、中资等,从状态上看,与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十分相似。

如此说明,核资是组成原资核的质资、中资的统称。那么,核资又是怎样形成的?笔者以为,核资的形成与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资源与资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有关。当然首先是资源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其次是资本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也就是说,资源物质、资本物质要构成核资是有条件的,因为并非只要是资源物质、资本物质都能够成核资——与质子、中子组成原子核也十分相似。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资源,石油是一种只有质量而没有性别的东西,或者说石油资源是一种呈现中性特征的物质。为什么说包括石油在内的资源是呈现中性特征的东西呢?这是由于:资源是发现有用而尚未使用的一种物质。一旦被开发,它就不再是资源而转化为资本物质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资源的中性特征在于尚未被开发、利用,一旦开发、利用,其中性特征就会消失而成为有性经济物质。

如同铁金属的粉末被磁铁所吸引的状态一样,一旦铁金属的粉末被磁铁所吸引,那么铁金属粉末的自身也就自然具有了磁性,而成为有性物质。也就是说,决定原资核整体性质的因素是,质资的性质而不是中资的性质——质资是携带了盈素的经济物质。因此,我们已经不能再把存在于原子核、原资核中的中子、中资等再看成是一种没有性别差异的经济物质了,因为其存在状态,已发生了变化。

换句话说,在资源事物与物质与资本事物与物质未结合前,资源事物与物质呈现中性特征;一旦结合,资源事物与物质自然成为有性事物与物质。也就是说,原资核的整体性质是由资本的或者说是由质资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知道,质子是一种携带了正电荷的粒子,那么,质资是否也是携带了盈素的粒资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性变,质资的性质会改变而成反质资。

2、核资的本质?为何体现竞关系?

我们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那么,原资的质量是否也集中在原资核?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像原子一样,原资核也是原资的核心。可是,笔者要问的是:原子、原资的质量,为什么会集中在原子核、原资核呢?这显然是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原子、原资的结构,也关系到运动机制的产生。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与运动都不是偶然的,势必与其本质、内在联系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原资核里的质资的数量越多,原资核所携带的盈利因素也就越多,因为原资核的盈素是由质资所携带的盈素决定。也就是说,质资的数量决定了原资核所携带的盈素的数量。关于这一点,与质子数量决定原子排序的道理也一样——由于质子的性质决定了原子核的性质,所以原子核的性质,自然需要由质子的数量来决定。当然,这也不是说,质资的数量越多,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质资,是有要求的,并非越多越好。我们知道,质资是一种性量物质,体现的是资本的投入状态,无限地增加,绝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生产过剩的前提下。否则,就会出现质资质量、能量丢失。也就是说,在原资中,究竟能容纳多少质资,是有质量、性量要求的——对称。否则,一旦突破了质量、性量上的要求,那么原资就会因为质量、性量的失恒而转化。

比如,如果人们在石油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实际需要量的话,那么就会造成存在于石油产业中的资本的贬值。由于资本投入过剩的结果,是石油产品供过于求,所以石油产品的价值与价格差异就会扩大,从而使投入到石油产业的资本的增殖率降低——这种现象其实每天都在石油市场上有所表现。比如石油企业股票的价格会随石油产品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并随着石油产品生产数量的减少,而提高。

投入的增加应带来收益的增加。如果出现了过剩的投入,那么这种投入不仅不能扩大收益,而且会成为收益减少的原因。这当然是由过剩的投入引起,而过剩的投入,又正是原资结构、机制失恒的原因。这是因为:不管是原子还原资,它们之所以会存在,就在于它能够“中和”两种性质不同的性量物质——等量异种电荷、等量盈亏因素。否则,它们就会因电子或资子的得失而成成离子、离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285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课教学设计

原文地址: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课教学设计作者:何彩霞跟岗学习上的第一节课,现在整理如下,请多多指教。【考试大纲要求】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II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II【教学目标】一、核心知识:1、结合实例从分子水

《小说林》2015年第1期 2015年大乐透500期

《小说林》2015年第1期目录【编者的话】【推荐】夫妻(中篇)…………………………………………王季明让我们认识夫妻吧………………… …………………王季明文化批判视角下的家庭暴力书写………… ……汪树东【短篇】大地上的父亲……

声明:《宏观经济学第二章 《裂变经济学》第二章·第1节(2)》为网友光环刀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