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经济学 《聚变经济学》·第1节(1)



第22节

 

有形资源的聚变前奏

 

没有什么比亏损更让资本所有者不安的了,也没有什么比财政赤子更让政府不安的了。可是,在生产过剩不断产生和通货膨胀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人们又不能不面临亏损和赤子的尴尬。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和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人们经过长期阵痛后终于隐隐约约地发现:企业原本是可以不通过资本投入就能实现资本增殖的——资源资本化和资源利润化。这个过程首先是从企业开始,那就是不断兴起的企业购并,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联盟、市场联盟和欧洲统一货币、统一宪法的实行和建立。

 

一、什么是企业吞并、企业购并?有什么本质不同?

 

企业购并是经济运行中发生的新现象。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滞后的,表现在先有存在而后有认识。人们对经济裂变、聚变事物的认识也是滞后的,表现在先有裂变、聚变经济现象的产生而后有对经济裂变、聚变事物的认识。诚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对经济裂变、聚变的认识已经很客观,不存在误区。当然,这也不等于说,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永远懵懂,这同样是不符合辩证法和认识规律的。

 

 

(一)什么是企业吞并?为何是相互排斥的产物?

 

企业的天职是商品生产、销售、服务,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这么认为——当然笔者也曾经这么认为。然而,当风起云涌的企业购并之风刮起来的时候,笔者的固有认识被动摇,因为购并对于企业来说,不能说是一种商品生产、销售、服务行为——虽然与商品生产、销售、服务有联系。

 

1、什么是企业吞并?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吞并”这个词在很早以前就有,可追溯到15世纪的“原始积累”时期。一些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或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在一些较大的企业面前或者说由于在强大的资本作用下,无可奈何地,会成为市场竞争的牺牲品——被其他企业吞并。造成一些企业被吞并的原因有许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有两点:第一,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必然结果。第二,资金相对短缺与别人不在同一层次。

 

这种现象就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也存在,可以说是不足为怪的。我们知道,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状态下,经营管理不善和企业资金相对短缺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增殖不利,而当这种增殖不利的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引发企业亏损和持续亏损就成为一种步骤了。如果不能迅速扭转,那么该企业就会走到破产的边缘或者说濒临倒闭的尴尬局面——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

 

我们应该承认,企业吞并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在这种看似“不正常”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被另一些企业吞并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事情,否则,经济社会也就不会得到发展。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企业的被吞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这些被吞并的企业会把自己的市场和资本转移到吞并企业那里,使这些企业的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并使其中一些企业成为托拉斯。

 

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曾经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认为企业竞争中发生的“弱肉强食”的吞并现象具有“自然属性”,是符合经济事物运动规律的。现在,先不论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但就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来说,应当承认具有客观性。黑格尔有一句著名的哲学论断,那就是“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笔者以为,不管存在的是否是合理,但一定是客观、有价值的。当然客观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了。

 

为什么说存在的是客观的而客观的不一定是合理的?这是由于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具有不同意义,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比如对企业吞并这件事来说,被吞并的企业由于处在不利地位,所以它就会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相反,对于吞并别人的企业来说,就会认为这件事的发生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能找到许多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做法的“合法性”;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否定其客观性。

 

2、企业吞并的本质?为何是排斥的结果?

 

企业吞并的本质在于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市场竞争导致的,是具有竞争地位的企业相互排斥的结果。第一,在一般情况下,发生吞并的两个企业往往生产的是同一类型的产品,其资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具有相似性,或者说他们的资本物质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第二,面临着相同的市场,因而其产品之间存在着竞争意义,假设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是一定的,那么某企业的销售会影响到他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相互竞争、排斥的关系。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在短缺经济时代或者说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其排斥程度并不明显,因为社会的生产能力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可是,当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局面就会发生质变——供不应求被供过于求替代,因此,企业因争夺市场而产生的竞争就会变得惨烈。

 

企业所以会竞争,当然是由于有一个非共同利益的存在,如果让你给夺去了,那么我就会它失去;反之也成立。于是,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就会成为一种步骤,可以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避免吗?当然可以,只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法实现罢了,因为这两个企业的本质相同,而且性别也相同。我们知道,本质相同且性别也相同的事物、物质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矛盾。

 

大家知道,矛盾双方有一个处于次要方面,有一个处于主要方面;处于次要矛盾方面的一方与处于主要矛盾方面的一方的竞争地位是不尽相同的——是由于竞争力的不同导致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造成竞争力不同的原因理解为是经济质量、能量大小与多少的不同——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资金实力的不同和管理素质、水平的不同。于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企业就有成为被吞并对象的可能。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人而不仅仅是物,因为人的素质的高低是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尤其是人的智能,它不仅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居于资本物质的核心地位。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当然,这也不是说,可以不去考虑非人力的物的因素,因为离开了具体形态的物的因素,人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可是,如果把物为看得过高,那么人类同样也不会有所作为。

 

(二)什么是企业购并?为何是相互吸引的结果?

 

购并与吞并不是同一个事物,势必存在区别,否则也就没有分别阐述的必要。可如果要问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因为两者在存在与运动状态上十分相似,都是两个或数个企业合并到一起,并形成一个更大的企业。其实,这种认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然是很肤浅的了。

 

1、什么是企业购并?在什么情况下产生?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各国出现了企业购并的狂潮,似乎那些原来的竞争对手和冤家们在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一家人似的——不是联手,便是联姻——可以说彼此尽释前嫌也,不仅“化干戈为玉帛”,也“化刀枪变成了镰锄”。笔者不禁要问,这种企业购并形式的产生,为什么在100年前就做不到?还是在当时人们就没有想到?显然,都不是,而是由于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谈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它对区域经济、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笔者以为,造成企业购并和欧洲统一货币制度实施的最直接原因或者说动力之源,就来自于社会、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说到这里,或许又有人持反对意义了,人们压根就不认为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就算有联系也是间接的,根本不存在必然性。笔者以为,这种联系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本质、必然的。

 

第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后果是世界财富的迅速缺失——尤其是东南亚各国,损失特别巨大。多少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似乎在一夜之间便蒸发——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深层次上的思考自然是很自然的事。第二,损失与收益差距特别巨大——据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总计损失了2400亿美金,而索罗斯等人却仅仅从中获得了500亿美金。那么,那1900亿美金的差额跑到那里了?显然,人们不可能不思考差额的去向;第三,人们充分地认识到,雄厚的资金对于预防金融危机发生的必要性,假如当时,有一个金融机构能够与索罗斯针锋相对,结果可能会是另一种情形。第四,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能源危机的爆发亦如此)。第五,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生产过剩。可以说,生产过剩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如果社会生产能力不过剩,那么发生的可能就是经济危机而不是金融危机。如此也就说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确实具有本质区别也——经济危机四贫困导致的购买力的缺失造成,而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生产过剩的前提下的资本相对过剩,前提是有大量的资金进入了非生产领域。正是鉴于以上思考,也为避免成为危机的牺牲品,才掀起了企业购并狂潮,目的为了减缓资本资源化进程。

 

2、企业购并的本质?为何是吸引的结果?

从词义上理解“购并”已比“吞并”缓和得多。我们知道,“购”是买的意思,有买的就离不开卖的,而买卖自然是个交易过程——离不开讨价还价,否则便“购并”不成。原来,企业购并的本质是商品交易过程!与吞并相比,岂止是个语调的缓和问题?明明是两个性质、意义完全不同!可笔者却要问的是,是谁给了他们实施购并和实行统一货币制度的国家这些理智的?仅仅是由于它们长大了?

 春节经济学 《聚变经济学》·第1节(1)

 

不能草率地得出上述这个简单的结论。如果没有猜错,他们应该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启示,否则就不会有这样的惊世之举。笔者以为,企业购并和统一货币制度的实行有诸多好处:第一,可以避免企业、国家间的恶性竞争,使市场资源更优化;第二,购并使购并的企业和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的国家的竞争力倍增——资本和货币总量加大;第三,在可控制的范围、区域内实行相对意义上的生产计划和计划经济成为可能。第四,避免了自然、社会、经济、资本、生产、人力、货币资源的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购并从客观上排除了因产品生产、销售、服务而产生的竞争,所以也就使资源、资本、财富的聚合具有了可能性。这种情况就如同两个原子核的聚合过程,需要首先克服“核外电子”间业已存在的“库仑斥力”的道理一样。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因相互排斥而产生的斥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开产品而进行企业间的购并,因为只有在抛开了产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资本聚合。

 

欧洲统一货币制度的实行也具有这种性质,而在这个时候,过去各国单独实行的货币制度就具有了“电子”的性质。其中,将各国固有的货币废除掉,也就等于是将“核外电子”相互间的斥力排除掉,也只有在废除了本国货币的基础上,才能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因此,笔者把企业间的购并和欧洲统一货币制度的实行,理解为聚变性。当然是相互吸引的结果,否则它们也就无法产生“聚变性”。

 

当然,还绝不能把这理解为聚变,因为聚变发生在不同的核结构之间。

 

造成企业购并和统一货币制度的实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两者或者多者之间必须存在本质差异、性别差异——本质相同而存在状态不同——具有不同的质量因而使用价值不同;第二,两者或者多者之间必须存在质量差异、能量差异——由于质量不同,所以它们的作用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价值。正是由于实行购并、联盟,企业间和国家间存在上述差异,所以购并和市场联盟才具有必要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2756.html

更多阅读

《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四章(二)

系列专题:《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这个信贷员的商业心理是:说不定哪笔由他办理的贷款会出现不可弥补的风险后果,单位会解雇他,从而他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不断收取的“手续费”积累成的个人抗险基金足以让自己过上相对悠闲

《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四章(一)

系列专题:《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4章 改变模式心态创富——商业成本何以优于人情成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羡慕都市生活,但是在都市里,商业成本远远低于人情成本,因此创业概率更高,生活方式更自由,如图4

《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三章(一)

系列专题:《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第3章 世事如棋人情非纸——人为什么要同他人做交易靠人情维系的商业交易导致了保险职业道德的严重衰败,它预示着这个行业的重大危机迟早会发生,如图3-1所示。图3-1保险危机◎平民社

声明:《春节经济学 《聚变经济学》·第1节(1)》为网友雨下拥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