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me是谷歌七年磨一剑的战略产品
成远
9月2日,谷歌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宣称,它将在第二天发布一款开源浏览器,GoogleChrome。随后这款产品引发的媒体注意力和网民的躁动不亚于4年前的Gmail。而在此一周之前微软刚刚发布了IE第8个版本的测试版,4天之后便是谷歌10周年生日。谷歌长期帮助开发的火狐浏览器背后的Mozilla基金会主席米切尔·贝克尔也迅速做出回应,表示开源浏览器会继续为创建一个更好的互联网努力,暗示多一个谷歌浏览器不会对火狐产生太大的影响。 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中,谷歌不断推出令互联网甚至整个IT业震惊的产品,比如各种各样的搜索产品和网络邮箱、网络相册等,但深入研究IT产业的人士会注意到,其实谷歌所有的产品都是围绕两个基础的创新发明:一个是布林和佩奇在大学期间发明的用反向链接计算网页关系的方法,他们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帮助人们完成大量信息的检索;另一个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搜索体验,他们搭建起了全球最大的分布式数据中心,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云计算”的计划。 就谷歌兄弟和CEO施密特着力完成的这两件大事来看,Chrome的发布实际上预示着谷歌早已准备让这两件事情更好地衔接起来,让服务器(云计算的一端)更好地运行应用(搜索等网络应用产品),让应用产品的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如何让两者更好地连接起来,浏览器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谷歌会随着互联网对线下世界的扩张延伸自己的产品已是IT业界心知肚明的大势,只是等待谷歌什么时候出手。发布自己的浏览器这一预谋的行动,也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谷歌以及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 七年磨一剑 谷歌是一家拥有10年运营经验的公司,两位创始人年仅30多岁,而且,据说CEO施密特私下和两位创始人约定了20年的服务期限,可见公司做事的深谋远虑。也因此谷歌的产品线虽然很长,但每一款产品都是长线规划,而非短线策略。因此,谷歌浏览器的开发并非针对IE8的仓促应战之举。从随同软件一起发布的长达40页的产品说明漫画中也能看到,Chrome所用到的技术、架构方法不是几个人几个月能够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多个团队经年协作才能完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从2002年夏季Gmail的开发工作开始,谷歌实际上已经在研发中触及到一些浏览器的尖端技术,因为Gmail复杂的Javascript程序对浏览器的要求很高,类似的网络产品还有谷歌地图等。随后,谷歌还聘用了拥有多年浏览器Opera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在这期间,谷歌不断地搜集具有浏览器开发经验的技术人才,为自己的浏览器开发做准备。 谷歌公司2005年以来的一系列购并信息也充分证明这一点。2005年购并的Android,为谷歌建立起进军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平台级支点,而Android借助的就是如今谷歌浏览器的内核引擎(苹果公司的Safari也采用这一引擎)。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Chrome图形引擎使用的是一家被并购公司的向量图形库,支持更复杂的图形渲染;沙盒技术使用的是网络安全公司“绿色边界”的关键技术,能为每一个标签配备一个程序进程(类似操作系统的“多任务”运行)。GoogleGear团队则从一开始就将离线工作的特性植入Chrome。至此,Chrome的技术储备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05至2007年期间,谷歌浏览器的开发实际上已经进入冲刺阶段,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是精于火狐浏览器集成的古德戈尔,还有数位火狐顶级开发高手。2006年春天,他们正式组成20人的研发团队,从事浏览器Chrome原型的开发。谷歌中国的工程师则于2007年初加入这个团队,贡献了多首页等功能。 从历史上的IE、火狐和Opera等产品来看,把一款浏览器的开发和完善说成是“十年之功”毫不夸张。如果从最早的技术和人才储备算起,Chrome也是谷歌七年磨一剑的杀手级武器,更是一款处心积虑的战略产品。 从云端到大地 既然浏览器是长期规划,不是为了和微软争一时之高下,谷歌为什么要发布这款火药味浓重的产品,而且选择IE8测试版面市仅一周的时间发布。从更根本上讲,IE从1995年8月发布1.0版本到现在已经有13年历史,虽然中间有网景浏览器、火狐浏览器、Safari浏览器、Opera浏览器等比IE速度更快、稳定性更高的竞争产品出现,但凭借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还是无人能撼动IE的市场份额,未来数年时间恐怕也将是这个基本格局。虽然开源浏览器市场份额可能会略微增长。 谷歌Chrome可能反倒是抢了老朋友火狐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因为使用IE的用户似乎永远都不会使用开源浏览器(开源产品通常需要许多自定义设置,接触网络时间短的用户会不习惯),而认同开源浏览器的用户和开发者,会因为Chrome的出现又多了一种选择,可能从火狐平台转向以Webkit为内核的Chrome平台。而且Chrome也的确高调宣传他们代码的完全自由使用和接口等方面对开发者的亲和度。 谷歌推出这款浏览器短期内不可能获得大的市场份额,又和老朋友形成竞争,是否得不偿失?当然不是!不要忘了谷歌公司的愿景是整理世界上全部信息,让它们可以随时、随地、免费获得。换句话说,是对现有整理信息的工具在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方面的种种不满,才导致谷歌要推出一系列速度更快、更稳定,更安全、更加方便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产品。 随着CPU、带宽和存储的发展,网络变得越来越丰富,对浏览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虽然IE、火狐、Safari等浏览器都在不断升级以满足网络变“重”的要求,但仍有许多不足,比如单个标签页(Tab)的崩溃,会导致整个浏览器崩溃,而谷歌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高明的解决方案。谷歌的工程师介绍,他们发现人们在网页上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尤其是Gmail等软件丰富的功能时会对浏览器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早已觉得浏览器是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瓶颈。谷歌作为网络公司,一直很努力在“云端”(服务器)改进产品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而对于“地面”,谷歌一直碰不到。谷歌浏览器的出现预示着谷歌将强大的触角从“云端”伸向“大地”,开始改造接入网络的终端设备。 操作系统的未来未来会有更多产品出现在云端和大地的结合点上,就像单机时代人和电脑靠用户界面更友好的操作系统连接起来一样。在互联网时代,服务器的一端(云端)和用户(或者说用户所在的地面)连接靠的也会是一个用户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有人把它说成是“网络操作系统”。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获取的随时随地性,Windows式的集成在一起的大操作系统很可能难以支撑无形而丰富的网络,可能出现的新操作系统也许是浏览器、在线文档和数据处理软件、在线邮箱、网络相册、IM软件和SNS网站等松散组合在一起,随需取用的一套软件,互联网本身是承载这些应用的操作系统。 《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在去年TED大会上描述了一部万维网的三部曲。他认为网络由刚开始的电脑互连,发展到目前的网页的互连(谷歌的backlinks分析和PageRank算法),接下来会是数据的互连(大型分布式数据中心的建设,或者说云计算),最后为物的互连(比如RFID信息的跟踪管理、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 如果按照凯文·凯利的预测,那么将会有更多产品基于底层数据中心的计算和管理伸向对人(客户端)和物(电子商务、物流等)的地面一端,比如谷歌已经布局B2B业务,去年5月,Google斥资500万美元,投资B2B行业网站万国商业网,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曾表示,谷歌责无旁贷要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引领者。也许有一天我们使用的商品都贴着谷歌的条形码,工厂的每一台机器也都和远在万里之外的监测中心联网,谷歌的数据中心和企业一端的管理界面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一样管理着商品流动的数据,互联网真正成为汇聚这些数据并分享给用户的庞大操作系统。 而目前谷歌还处在第二阶段,即数据互连的阶段,着力在完善所有产品从云端到大地的无缝连接,以保证数据的快速、稳定和安全传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吸引开发者加入,像当年微软相对封闭的IBM表现得更加开放一样(当年微软很低的授权费用,但今天已经被谷歌的免费策略比下去)。在Chrome的发布会上,谷歌的工程师反复强调两个关键词:开放标准和开源。 谷歌认为,他们不会另外建一套标准,而是通过不断地向开源社区和已有的开放标准中贡献代码来完善自己的产品,也吸引更多开发者来帮助他们完善。这种互联网思维的策略,将帮助谷歌确立自己在开源世界的领导者地位,不会错失任何创新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取悦开发者并做开发者社区的领袖,将为谷歌实现从云端到大地,将物进行互连的第三阶段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