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经济学 繁文缛节 《聚变经济学》第6节(1)



第6节

 

聚变经济理论的历史使命

 

严格地说,经济聚变是指具有核心地位的,不同市场核心与不同市场核心之间的聚合过程,或者说聚合状态的演化趋势。比如,类似于两个欧盟之间的那种经济、政治的聚合,属于经济聚变。可是,实在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上,虽然存在着许多类似于欧盟的具有核心市场和市场核心的经济结构,却由于相互间存在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这一理想显然暂时还不能马上实现。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聚变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个开放系统,不仅仅是经济宏观。

 

一、聚变经济学解释的现象、研究的对象和根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

 

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某种具象的物质形式之所以会存在,根本原因在于有价值属性,否则一旦失去价值属性或者说价值属性一旦失去了对称,那么它就会由于不对称、不守恒而转化。转化原因在于,其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否守恒、对称,而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去看问题,表现为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是否守恒、对称(物理学原因),物质性量与物质能量是否守恒、对称(化学和生物学原因)。

 

(一)聚变经济学解释的现象、研究的对象

 

像自然界中的物质形式一样,经济这种东西也需要有存放自己的地方,或者说“经济场”必然要存放于“非经济场”之中,或者再说,“经济场”始终与“非经济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过去,由于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常常会使人类经济社会,陷入“反经济”、“反社会”、“反人类”的泥沼中。

 

1、聚变经济学解释的现象

 

非经济、反经济现象的出现,与人类的自私、自大和无知有关。换句话说,如果人类一开始就能认识到其非孤立性,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继承了大自然血脉的,那么,人类也就不会一次有一次地犯如此“小儿科”的错误。比如,谁都知道战争、恐怖主义、贪污腐败、假冒伪劣产品和过剩产品的生产均属于反自然、反人类、反社会、反经济的行为,可是,这些行为,至今仍然很有市场和“价值”。

 

如果不是由于大自然一次次地警告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爆发,恐怕包括笔者在内,都不可能认识到上述行为的反价值本质。由此也就说明,发生的、存在的,是一切科学的启蒙老师,对发生、存在的现象的解释,是科学所以产生最具有物质性的东西了。什么叫物质决定意识?这就叫物质决定意识。

 

其实,任何一种事物、物质的发生,事先都会有一些征兆,经济聚变现象的产生,同样也不例外。因此,笔者在这里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非传统经济现象的涌现,正是具有全新意义上的新经济事物即将到来的前兆,它说明一种与传统经济结构、机制、状态完全不同的新生事物正在向我们走来。用一句古诗来描述,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喜人景象,正在向世人展现。

 

于是,有一个问题便提出了,那就是当非传统经济现象大量出现以后,以商品生产、销售、服务为盈利模式的“手段”是否已失去存在价值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它毕竟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仅仅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而生产出了大量的过剩产品,才使其价值意义锐减,并使人们有机会从这锐减的价值中,发现经济的“新大陆”——在生产过剩的前提下,人们同样可以通过非生产方式获取利润!

 

众多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标志之一,就是具有聚变状态的经济现象的产生、存在。企业购并、产业联盟、市场联盟可谓是一种具有物质性(有形)的状态的存在,而核心市场、市场核心的形成,以及欧洲统一货币制度实施、欧洲统一宪法的制订,可以说是一种原理性(无形)状态的存在。当然,绝不仅有两种状态,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聚变事物尚未形成。但是,这已经可以说明,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聚变革命的序幕已经悄悄地拉开了。

 

上述现象、状态的存在,难道不需要我们解释吗?这些现象、状态的存在,用经典经济学原理能够解释得清楚吗?既然用经典经济学理论已无法解释清楚,有人凭什么说,自己研究的是“主流经济学”?

 

2、聚变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诚然,聚变经济学也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绝不是经典经济意义上的东西!那么,聚变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第一,如何避免、抑制企业亏损、生产过剩、经济膨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发生、爆发;第二,如何实现,使企业亏损、生产过剩、经济膨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发生、爆发的“亏损物质”或“亏损资源”逆变为“盈利物质”或盈利;第三,经济社会如何持续发展。

 

上述三条,显然不是经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当然,再用经典经济学原理、方法,也已经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实已发生本质的变化——质变,或者说已经牵涉到了经济结构、核结构的问题。结构、核结构的变化必然是质变过程。试想,一个事物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不是质变有是什么?大家知道,产品、商品、资本在数量上的变化,是经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为此,聚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无可争议地,就变成了不同“经济场”与不同“社会场”和不同“经济社会场”与共同的“自然场”的关系。当然,再狭隘一点看,人们也可以把“自然场”理解为“生物圈”、“经济环境”、“生产关系”等等。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其研究对象越是广泛,就越具有聚变经济学、相对论经济学的意义。什么是场?场就是关系;什么是关系?没有实物与场,有怎么会经济、生产关系?

 

市场是什么?当然是一种经济关系。无非是市场这种场或者说关系比较狭隘一点罢了。如果人们能把市场与社会场、文化场、自然场等使市场得以产生、存在的场联系起来认识,那我们自然也就会得到“广义场”。细胞、原子的裂变、聚变难道不是实物与场的关系?世界上有脱离了场的物质吗?世界上有一种场不是由物质构成、决定的吗?如果没有场,细胞、原子有靠什么维系在一起?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磁体、电荷和质量物质能够形成场,生物、意识、经济,难道就不能形成生物场、意识场、经济场?

 

笔者以为,只要是物质就一定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场,因为场是由一定形式的质量物质、性量物质和能量物质决定的。如果说“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爱因斯坦语)”成立,那么,能量为什么不是质量物质、性量物质所做的功呢?试问,质量物质、性量物质在什么状态下才做功呢?笔者以为,只有在一定的场的形式下。而磁场、电场、引力场所以有能量生成,正是由于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场物质”。

 

(二)聚变经济学依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

 

笔者常常会突发奇想,那就是能否为我可爱的人类,生产出一个“物质存在与运动模型”。而我们人类之所以会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错误、经济错误,如果要追究其根源,也就是在于在他们或她们的办公桌上,缺少有这样一个模型的存在。当然,这个模型一定须构建在“物为”而不是“人为”的基础上。

 

1、聚变经济学依据的原理

 

如上所述,一切事物、物质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而不管它是自然界中的宇宙、星云、星系,分子、原子、粒子,也不管它是生物、生物体、细胞,也就更不要说,它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文化、经济,资源、商品、资本等物质形式了。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如果有裂变、聚变现象的产生、存在、发展,那一定是不同的场作用的结果。

 

再从这个意义上说,场就是事物、场就是世界。如此,是否可以说,所谓经济裂变、聚变,同样是一定形式与意义上的场,在那里发生裂变、聚变?是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样,我们也就能够把发生裂变、聚变的经济事物、物质,首先确定下来。同样,聚变经济学学者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聚变经济学所依据的原理确定下来。也就是说,由于裂变、聚变都是场作用的结果,所以就有了经济聚变依据的原理。

 

简言之,细胞、原子的聚变原理,就是聚变经济学所采用的原理,因为聚变经济学学者认为,不管是细胞的裂变、聚变,还是原子核的裂变、聚变……,其裂变、聚变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区别就在于物质形态的不同而已。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把细胞、原子的聚变原理搞清楚了,那我们也就能够把经济事物为什么会聚变的原理搞清楚。为此,为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先认识一下细胞、原子的聚变。

 

先说一下细胞的聚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知道细胞是可以裂变的,可是,人们是否知道,细胞同样是可以聚变的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道得人不多。所谓细胞的聚变,其实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受精过程。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卵细胞的受精并形成胚胎的过程,理解为是细胞的聚变。有什么问题吗?恐怕人们不能否定。当然,不同细胞的聚变也是有条件的,以下笔者将予以介绍。

 

再说一下原子的聚变。严格地说,原子是不能发生聚变的,所谓原子的聚变,其实讲的是原子核与原子核的聚合。大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它的核外电子共同构成。由于核外电子携带了一定数量的负电荷,因此,不同的原子核要想实现核聚变,存在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就自然会成为不同原子核实现其聚变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为此,科学家为了实现“人工核聚变”,首先需要将核外电子“打掉”。

 组织经济学 繁文缛节 《聚变经济学》第6节(1)

 

2、聚变经济学采用的方法

 

据说,要想使电子离开原子核而成为“自由电子”,需要把温度加到上千万度,而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要想达到这样的高温,几乎可以说不可能。于是,科学家们自然想到用核裂变来实现,利用核裂变过程产生的高温,将电子排除。而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实施的一切核聚变,几乎都是通过或采用这一方法解决的——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也试图采用制造离子体的方法实现这一目的。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实现细胞的聚变用不着这么复杂。细胞不像原子那样难以控制,因为细胞和细胞核就存在于生物体内。当然,这也不是说,实施人工细胞聚变就是件很简单的事。即便是在自然状态下,即便是精细胞与卵细胞的聚合,仍然存在着一个“受体”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精细胞都能够被卵细胞“接受”或者说“承认”。可见,在自然状态下,聚变的形成均并非易事也。

 

当然,与实现“人工核聚变”相比,实施“人工细胞核聚变”还是要简单一些,要不然,也就没有“试管婴儿”的问世。严格地说,经济学意义上的和聚变,也应该属于“人工聚变”的范畴。当然,这也不是说在“自然”状态下,经济事物之间就不能产生聚变,而是说那种“纯自然”的聚变离我们尚十分遥远。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存在着“劣根性”,还没等到经济聚变自然发生,就让人搞了“裂变”。

 

这也正是,在《裂变经济学》没有出版之前,笔者为何迫不及待地,要将《聚变经济学》上面的一些章节先行予以发表的原因。换句话也就是说,经济聚变和经济裂变所使用的“材料”具有同一性,它们如果不能成为经济聚变的材料,就可能堕落为经济裂变的材料。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那就是一些人能够认识到经济聚变的重要性,表现在人们对相对意义上的财富看得过重,否定“绝对财富”的存在。

 

比如,人们对资本的增殖看得过重,而对资源的资本意义看得过轻,甚至把蕴藏于资源体上的价值属性,称为“零”呢!怎么办呢?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笔者只好把聚变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财富排异”的工作上。换句话说,如果人们搞不清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和谐的存在),错把“相对财富(因资本增殖而产生的人与人的矛盾)”当作“绝对财富”,结果必然是“去你妈的‘经济聚变’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264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组织经济学 繁文缛节 《聚变经济学》第6节(1)》为网友值得高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