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世界经济危机和应对措施:崩溃已经来临》
很幸运,与历史相比,经济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并没有遭受过重大的挫折。出现的问题仅限于2001~2002年间那次短暂的经济衰退。可是,在下一次经济泡沫即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时,我们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另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都不具备足够的金融政治活动空间以应对那样一种局面。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10~2003),著有《疯狂,惊恐与崩溃》,1948~1981年任教于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并曾经担任该学院经济系系主任。他的著作多达三十余部。他还是一位充满幽默和智慧的演说家。不过,他人生真正的最高点却是在1976年退休之后才达到的。 在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当时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的专门学科的那些年,金德尔伯格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学经济学家",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学习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著名经济学家们的古典著作。当其他同事都热衷于那些被金德尔伯格视为过于理性和平面化的理论模式时,他始终相信自己获得的教育和丰富的经验。 金德尔伯格战时曾经是一名军官,也曾在美国财政和外交部以及美国中央银行任职。他几乎参与了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欧洲所有重大的计划和决策,比如他曾任美国外交部德国和奥地利问题办公室主任以及"马歇尔计划"的顾问。
![第19节:当泡沫破裂时(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55836060383.jpeg)
1978年,金德尔伯格撰写了著作《疯狂,惊恐与崩溃:金融危机史》(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 德文:Manien, Paniken, Crashs. Die Geschichte der Finanzkrisen der Welt.)。在他看来,当新的市场或行业通过经济变化而产生时,就总会出现危机。对这些新机会的过分开发经常会导致金融市场被夸大,直到某个时候完全崩溃。因此,危机会常伴经济左右。国家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夸大是许多个人疯狂与惊恐的结果。 这样一来,金德尔伯格的观点与上世纪下半叶国民经济学的两个阵营的思想都不一样。凯恩斯学派认为,国家通过调控需求可以有力地防止危机的发生。货币主义学说则把国家看做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此观点,如果国家能够自由发展,那么市场机制就能够稳定地运转。 在几年前,年轻的同事们读金德尔伯格的《疯狂,惊恐与崩溃:金融危机史》这本书,与其说是了解书中的经济学观点,倒不如说更是为了它的娱乐价值。随着第三世界债务危机的爆发,现代经济学家们便开始研究金德尔伯格的经济学思想。1987年的股市崩盘,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后来科技泡沫的破灭都使金德尔伯格关于股市泡沫和股市危机的思想愈发重要。金德尔伯格的长寿使他看到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被许多经济学家所接受,而仅仅在几年以前,他们还很不以为然地称自己为无理论的"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