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世界经济危机和应对措施:崩溃已经来临》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的活力开始出现逆转。美国深深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沼泽中。1958~1971年,美国的对外贸易赤字已经积累到了560亿美元。虽然这个数字明显小于美国今天在一个月内的赤字总额,但在当时,已经足以让人们对美元价值的稳定产生怀疑了。今天,我们对此已经变得宽容多了。 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最后终于开始用美元兑换黄金。美元的黄金准备金快速地减少,到1971年只有22%。从1971年1月到8月,美国又追加了价值为200亿美元的外汇和黄金。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施强制措施--这是政府在面临似乎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时都会做的事情:对所有工资和薪金进行为期90天的冻结,目的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为了减少对外贸易逆差,对所有的进口商品提高10%的关税;废除美元兑黄金的自由兑换。这样,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第31节:美元的贬值(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55727793866.jpeg)
虽然西方国家试图消除因尼克松单方面破坏条约和相互信任而造成的损失,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之功。在1971年达成的《史密斯索尼安协议》(Smithsonian Agreement)中各国制定了新的汇率制度:所有货币可在小范围内自由浮动,美元兑换黄金的比例定位38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虽然这个标准至今仍然是官方价值,但是它只是虚假的,美联储的支付诺言并不能因此而得到兑现:如果你在位于纽约自由大街的美联储出示美元,你只能看到人们不理解的目光。 1973年,《史密斯索尼安协议》也宣告失败。从那时起,汇率会在大的货币联盟之间大幅度地浮动。理论上,如此大的汇率浮动应该会给世界贸易带来消极影响,因为出口商会因此面临更大的风险。可是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全球贸易以不可遏止的速度增长着。在此期间还发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赎罪日"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采取了禁运措施。受其影响,国际油价在一年的时间内从3美元攀升到超过12美元每桶。飙升的油价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并伴有通货膨胀,我们称这种新的经济现象为"滞胀"--西方国家采取轻货币政策来应对滞胀的出现。 1973年石油危机出现后,难以估算的大量外汇(美元)被阿拉伯石油国家收入囊中,但是他们却无法将其全部花费出去。大量的美元停留在了设在欧洲或美国银行的账户上,然后又被这些银行贷款出去。"欧洲美元"便因此产生了,它不受最低储备政策的限制,也不在美联储的监管范围内。由于西方国家的投资活动较少,大量美元便流向了南美洲。西方国家的银行因为感到"投资压力",所以在发放贷款时相对放松了标准,从而导致了1982年的南美债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