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1800年经典商话:非常三国》
尽管外来人才可能带来公司原先没有的知识经验,且不受公司历史问题的困扰,可以打破一些惯例,所以更容易带来改变,但问题是,这些外来人才对公司人员不熟悉,不知道公司优劣势,也可能会做出一些适得其反的事情。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那些业绩表现不佳、所处境况不确定,或者处于快速变化行业的公司,更愿意从外部引入人才。当然,从外部引入人才并不一定都能保证公司有大的改观。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苹果公司业绩不佳,外面来的CEO换了好几茬。当百事可乐CEO约翰·斯科利到来时,他和许多人一样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组、解雇人员。但苹果作为一家高新技术的公司,员工们自视甚高,每个员工都认为他们在苹果所做的事情能改变世界。很显然,由于外来CEO不了解这些情况,反而把苹果推入更危险的境地。相比而言,克莱斯勒公司的运气就好得多。当处于困境中的公司被外来CEO李·艾科卡接管时,他重新设定了公司的前景,并设计新的汽车模型,很快使公司焕然一新。

企业培养自己领导人的第一步是找到那些有潜力成为领导的人。如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是一个标尺,那些智慧、自信、诚实、正直、渴望成功、业务知识丰富的人更容易成为领导人。当然同时也要考虑该员工在自己管理职位上的目前表现。在挑选出候选人后,第二步就是在公司不同的业务范围内,为这些人提供学习其他技能的机会。 首先是诚实和正直。由于缺乏诚信而导致不少公司的倒台,这已经不是新闻了。而且中国文化总是非常强调个人的品格。但是今天,有些管理者出于个人私欲或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这一切。 其次是放权,向下属直接灌输自信的信息。由于权力与很多特权相联系,放权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这样做,你手下的人就会一直依赖你,永远不能独立成事。 再次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也就是说,不要总认为自己完美无缺,同样需要包括上级、下属在内的众人的扶助,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资历同能力画等号。从整体上看,人才还是要年轻化,克服不论才能只看资格、不问品德只看辈分的论资排辈的思想和做法。资历反映了人们的实践经验,但也不是绝对的。年轻化也不是绝对的,年龄只是表象,也有许多人是大器晚成,有无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对1500年到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228项重大科研成果作了统计,发现发明的最佳年龄是25岁到45岁。也有人统计了301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其中大约40%的人是在35~45岁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