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初期,是一个“模式时代”。那个年代里,人们很讲究这个模式。模式成为.com公司生存的资本。一个连第一套新衣服在哪里都不知道的人,就能很轻松的靠着一个“新模式”圈来上亿家产。那时候,人们太相信模式了。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也好,“IT行业的寒冬”也罢的到来,人们发现根本不是那码事情。资本首先不再相信所谓的“模式”了,圈子里的人也跟着厌恶起“模式”这个词。人们说,讲模式,就是讲故事。听听可以,再让谁为模式掏钱,很难。不过人们似乎还是不能忘记“模式”这东西。“你的赢利模式是什么?”看看,还是模式。
模式不是灵丹妙药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当然也更不会有灵丹妙药。人们不断的创造着,追求着模式,无非是想总结出一条路。这条路,通向财富。但,这条路并不是捷径,对于互联网时代来说,也没有前人走过的路可以去遵循。大家都是“在路上”,这是条死路还是条活路,只有走完的人才知道。曾经几何时,互联网让人热血沸腾。因为人们似乎看到一条金光大道,路牌上写着“眼球经济”。“眼球经济”是一种模式。坚信着这种模式的人们,可能包括我、包括你,都同样的认为将“蛋糕做大,然后就等着吃吧”。于是才有了风风火火的烧钱时代。而且“眼球经济”这个模式其实并不是神话,它在其他行业中早就有了众多的成功案例。电视台不是眼球经济?纸媒体不是眼球经济?都是,他们都是从“眼球”中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可当眼球遇到互联网,就变了味道,眼球是吸引过来了,高额利润却芳踪不见。“眼球经济”模式的信徒们都傻眼了。走过的人知道了,这条路不通,传统行业百试不爽的模式,在互联网上就是一条死胡同。人们只认你抓眼球时候的免费行为,翻脸就不认人。
“ 眼球经济”模式不行,那就换“鼠标+水泥”的模式吧。这个模式同样看上去美的很。鼠标代表着互联网行业,水泥代表着传统行业。按照理论家的演义,这1+1 的组合完全应该大于2的。但“鼠标+水泥”模式的拥护者们,在一次又一次的黯然之后,并没觉得如何消魂。现在也绝没有人再拿着什么“鼠标+水泥”或者“水泥+鼠标”说事了。
如果将模式区分一下,大可以分成“赢利模式”与“赢不了利的模式”两种。 模式出了不少,可真正的赢利模式还没出现。笃信模式的人,最终发现,原来自己抓住的都是“赢不了利的模式”。光靠模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模式可有不可无当模式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了它的信徒之后,人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少谈点模式,多做点实事吧”。越来越多的人对模式充满反感。张口不离“赢利模式”的人总让人觉得象个过时的土包子。但真正丢掉模式,是不是就能找到赢利之门?
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成长看作一个经济建筑的建造过程,那么模式就是这座建筑的蓝图。驾轻就熟的工匠,造一栋二层小楼也许不需要任何图纸。但要去构筑一个结构复杂的高层,即便是建筑大师,也绝少不了蓝图的帮助。有了蓝图,建筑不会自动出现在你面前,但没有蓝图,这建筑恐怕是永远不会出现在你面前。
模式这张蓝图,在构筑建筑经济的过程中,不可缺少。模式不会让你直接赢利,但赢利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模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明确模式的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一个明确的方向前进。即便大家同是摸着过河,也或多或少的应该有一个前进的方向。
模式不是用来倡导的,模式是用来做的。想出一个模式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个模式在实际的操作中实施并带来赢利。其实,真正有权利去评说模式的人,应该是成功者。摸的过程中,模式还是放在心里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