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成本经常被等同于书价,最多加上交通费,这是不准 确的,应该再加上书架和书房的存放成本。
文│ 王晓渔 书价日新月异,翻看自己的博客: 2006年11月我还顽固坚持买书的价格底 线,1个印张在3元以上的坚决不买;仅 仅过去半年,2007年5月,我就宣布投 降,解禁价格底线。改革开放三十年, 涨幅最快的肯定不是书籍,至少电影票 的速度就比它快。主持人崔永元曾经作 过比较:“小的时候我们看一场电影票 价是3分、5分、1毛5,中国电影在2毛5 一张票的时候,票房是150个亿。而现 在仅有10个亿。”尽管票房如此低迷, 并未妨碍一家又一家影院开张,而且一 家比一家“赶英超美”。相比电影票从 一两毛涨到三五十甚至八十元,书价当 年比电影票贵、现在比电影票便宜,上 涨速度还算温柔。即便如此,民营书店 依然一家又一家地倒闭,健在的也多半 “苟延残喘”。 中国的电影市场主要靠进口大片撑 腰,10亿票房占了7亿;中国的图书发 行主要靠教材教辅,据说也占到70%。 不断有人呼吁限制进口大片,扶植国产 电影,我不太赞同,政策倾斜无法让国 产电影更快、更高、更强,只能更衰、 更烂、更弱。电影无论进口还是国产, 只要上座,对影院都是功大于过,这大 概也是影院能够一家又一家造起来的原 因;但是教材教辅对于书店却是毁灭性 的打击,按照前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 长、国家版权局局长龙新民的说法,新 华书店长期靠行政手段、靠垄断教材发 行赚取利润肯定迟早关门。但是,新华 书店至今没有关门,门可网雀依然活得 有滋有味,那些出售文化和学术书籍的 民营书店却前仆后继的倒闭。
为什么民营书店无法生存?书价 越来越贵,读者越来越少,新华书店的 垄断,等等等等。这都是原因,但在我 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楼市高 居不下。书店和楼市有什么关系?我们 都知道楼市越来越高,书店租金水涨船 高,很少意识到私人藏书的成本越来越 高。买书的成本经常被等同于书价,最 多加上交通费,这是不准确的,应该再 加上书架和书房的存放成本。 以我为例,手边有五六千种书, 为了安置这些书,添置书架用了一两万 元,平均下来每本书的书架成本是三四 元。这还可以接受,高的是书籍占地面 积成本。这可以分成狭义的和广义的, 狭义的仅仅指书架占地面积以及查找书 籍时的站立面积,广义的指书房。以狭 义而计,五六千种书占用了长达13米的 书架(有的是单层,有的是双层),书 架厚度加上站立宽度以1米计,就是13 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1.5万元计算,是 19.5万元。以广义而计,书房面积在30 平方米左右,需45万元。这就意味着, 每买一本书,为了存放这本书而付出的 书架和书房成本在40到90元之间。一本 书的存放成本,已经超出了购买成本, 加在一起比一场电影票高多了。当然, 乡村的房价没有上海那么高,但是书籍 销售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 市的房价都不太低调。 我一向对自己购买的书敝帚自珍, 自从计算过存放成本之后,弃之如敝 履,立即改变了购书和存书规则,从宽 进严出改成严进宽出。尤其是在逛打折 书店的时候,可买可不买的书,三五元 一本,以前心一软,就抱回来了,现在 一想到哪怕免费赠送,每本书要另外支 付40到90元的存放成本,我就变得挑剔 起来。过去,一本书一旦进入家门,我 就会从一而终,只要不是被借走不还, 基本不会主动抛弃;现在对待很多书, 我是毫不犹豫地始乱终弃,把它们当作 报纸,看完就扔掉或者转送。 我和朋友们曾经多次幻想建立公共 图书馆,大家把自己最喜欢的私房书放 在身边,把平常仅供查阅的书充公,这 样既能增加图书资源,又能节省存放成 本。可是,这个幻想的前提是朋友们都 要把自己的房子卖掉,然后集中住在一 起,这就像集资造房一样,操作起来难 度太高。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 在回忆录《杂记赵家》里曾经讲到在南 京买地盖房的旧事,一群朋友纷纷借钱 买地盖房子,可惜她的房子盖好只八个 月,日本人就占领了南京。让人羡慕的 民国书生,万恶的日本侵略者! 王晓渔 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