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周烨彬
“我已经回来了一段时间了。”宋鸿兵对《商务周刊》说。以一本《货币战争》一举成名的宋从华尔街回到国内后,新的工作是宏源证券投资银行结构部总经理,并开发了“金宏源一号”信托理财产品。10月20日记者与他联系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开了一下午的会,晚间又得做相关的报告。在“逃回”国内的大半年中,宋鸿兵一直都很忙碌。 与繁忙的宋鸿兵相比,在华尔街——他此前奋斗的地方,同行们却是另一幅惨淡景象。7月份,48岁的Houlihan Lokey前投资部经理Joshua Persky在失业6个月后 ,认为自己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点,于是穿着自己最好的西服,挂着“经验丰富麻省理工毕业生应聘”的牌子站在别克林荫大道(Park Avenue)上散发自己的简历。 雷曼兄弟倒闭前,员工们已经开始不安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雷曼员工开始穿着随意的T恤、牛仔裤、运动鞋来上班。“你听到什么没有?”员工们互相询问对方,但得到的回答都是耸肩摇头。大家也不忌讳在同事面前写简历,讨论猎头公司的资料,人们开始浏览沃顿商学院的校友网。 随着雷曼兄弟CEO富尔德9月15日凌晨放下求援电话,向媒体公布破产消息,158年的雷曼兄弟也就成为了历史,那一瞬间,雷曼全球的25000雇员也失业了。 39岁的员工莱丝丽·嘉尔伯说:“我们本以为周一(9月15日)早上仍然有工作,只是换了老板而已。没想到我彻底失去了工作,这真是个打击,恐怖极了。” “我先是烂醉了三天,每天早上醒来都会习惯性地穿上西服,但却再也上不了班了” 在雷曼工作了10年的夏姆格在YouTube上发布了自己的生活视频。“我现在自己刷碗;我在家里跳绳,举沙发锻炼;我在自己腿上绑上超大塑料袋再狂跑,玩平日热衷的跳伞。”夏姆格调侃着自己的生活。令人心酸的莫过于在视频最后,他从电线杆上撕下一个招聘的电话。 “在雷曼宣布破产3小时后,印度一家猎头公司就挖走了雷曼的3名高层。”中国的聚贤华尔街金融招聘网经理石永明对《商务周刊》说,“而在雷曼破产前后,我们接到的简历就大幅度地增长。” 华尔街寒流袭击全球,宏观环境相对稳定的中国似乎成了那些国际金融精英的避风港。在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后不久,一位部门的华裔副总裁就给聚贤华尔街投来简历。“这位贝尔斯登的部门副总裁要求实在不高,他只是想在国内找一份相关行业的交易员或者分析师的职位。”石永明说。 独立投行的辉煌史随着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的破产以及摩根士丹利、高盛转型而结束,华尔街精英的财富梦想也随之渐远。据石永明介绍,自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聚贤华尔街金融招聘网站从华尔街接到了200多份简历,还有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金融英才。 据美国媒体报道,受金融危机影响,华尔街大约有4万名员工已经或面临失业,如果再加上针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服务业,失业人数可能高达12万。而据美国专业城市金融观察机构The Independent Budget Office发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7月份前,将会有33300名纽约金融人士失去工作,相当于2007年从业人数最高峰的7.1%。 在大型金融机构不断解雇的同时,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也开始网罗这些褪色的精英。“但现在美国许多招人的中小金融企业在招聘启事上写的很清楚,只招美国公民。”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读金融工程的陈思炜对记者说。根据美国的《劳工法》和《移民法》,美国公司在裁员时优先保障本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就业权。此波裁员潮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众多持H1B签证或正在等待绿卡的外籍“劳工”,没有绿卡的外国公民自然也成为中小金融企业招聘的“盲点”。 为了各自的华尔街梦想,像陈思炜一样的中国学子花费着一年半70万美元的高额学费,每天4个小时的睡眠,在异地他乡执著着他们的华尔街之梦。但现在这个梦已经由清晰变得模糊起来。“去年我们学校金融类毕业的华人都能去各大投行做事。但这一届即将毕业的15个华人中,除了一个有绿卡,另一个拿的是香港的offer外,只有3个拿到北美的offer,并且不是在大公司。”陈思炜感叹道,“现在大家不光是地区散开了,连职位也开始变得更加分散。我们专业更适合在大型投行做模型,做金融产品设计,做交易员,做风险管理研究等。但现在大家只要有相关工作就做,也不在乎与专业是否相关了。” 虽说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注资救市,布什总统也在各个公开场合谈论经济即将好转,但作为专业的金融人士,他们有自己预测寒冬的方法。正如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前结构性融资部门总经理Gary Witt所说,“整个行业在今后几年都很难有好转。这次危机会导致至少两三年的经济衰退,今后会有更多人失去工作”。华尔街似乎是最信奉“树挪死人挪活”的地方,“美国梦”的破灭并不是世界末日。10月15日中国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在哥伦比亚商学院的招聘宣讲会上,面对一个IBD(Investment Bank Division)的岗位,有很多都是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Dartmouth Tuck)、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等常春藤盟校的MBA跑来应聘。 “在与众多国外金融精英接触的过程中,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比国内的金融从业人员视野更开阔,经验和能力也更强,让这样一批优秀人才进入我国,能够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准。”石永明说,“经历过金融风暴的华尔街金融人士,在业务发展选择思考和风险控制理念上会更加理性和成熟。国内商业银行知识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业务需要他们。通过他们,中国金融机构开设国外网点的步伐会更快更稳健。” 在国外镀了金的金融人士想来中国,国内公司也想找到有海外从业经验的人才,这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真正招进来的人却非常之少。“我们目前又通过国内及国外猎头和网站积极寻找国外的优秀人才,也和许多人进行了洽谈。但他们的业务内容太新,太超前,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我们找了很久,目前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国内一家著名基金管理公司招聘负责人给《商务周刊》透露。 为了更加适合中国目前的金融环境,精英们又开始了一场转型,从专业技术人员转变成管理人员。“与其在今后几年呆在一个不稳定的商业环境中,等着一个几乎确定的打击,我觉得还不如利用好剩下的时间,去重新充实自己。”52岁的Kevin Callaghan最近辞掉了纽约Barclays Capital的债券工作,转而到中国读EMBA。 据石永明介绍,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例子,一位在德国某银行产品设计部门担任总裁的华人在任期结束前就积极联系国内金融机构,经过多次的洽谈,即将成为某大型商业银行北京分行的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