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名人堂系列职场实用宝典:我要好工作》
二十岁:兴趣VS现实 二十岁时,在职业规划中我们会遇到哪些主要的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个人兴趣和现实之间发生了很大的矛盾。那么究竟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还是按照现实的情况去做呢? 尹岩:我觉得因人而异。如果你是个充满理想、充满野心的人,未必要马上找到一个职业。如果你不能够找到一个很对口的职业,或跟你自己的整个的激情相符合的职业时,你最好去学习那些跟你的激情和理想相符合的知识。因为我觉得二十岁的时候如果没有职业的话不可怕,三十岁的时候没有职业那是最可怕的。 彬彬:你的意思是说二十岁是可以晃一晃的,对吧?应该先了解了解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尹岩:说句老实话,我自己的经验是晃到三十。我三十岁以后才有第一份工作,但是三十岁之前,我把我该准备的牌都准备了。 彬彬:对啊,你读了这么多书,一点没闲着。所以二十岁的时候你不能闲着,得多读点书。 尹岩:就是你别什么都不干。去工作的话,你要知道怎么去组织自己、怎么去磨炼自己,还有一些工作中的细节,这些都能锻炼自己,未必一定要跟你的工作对口。 杨石头:你是命好,真的。这个不具有普遍价值。我昨天坐飞机,那飞机非常的颠,然后我就问旁边一空姐,我说这样的生活你会不会觉得很难、很痛苦?然后她说没有关系,我们习惯了。我说你是高中毕业来的?她说没有啊,我研究生,硕士。我说那你为什么来做空姐?她说你不知道找工作多难。 尹岩:不是命好。我觉得是自己要知道准备牌,自己要打什么局。打局之前把牌准备好了再出局,那样你可能到位到得快。不然你不知道打什么局,你手里就这一张牌,那你当然就靠命了。

徐小平:但是我碰到很多人,他手里一张牌都没有。所以这就是个问题。许多学生毕业时都二十来岁,走出校门以后,父母就等着他下个月的工资来给家里买米下锅,所以在这个时候你没有资格侈谈兴趣,你只是去卖命挣钱。如果你家庭不能够承担你去探索、去发展兴趣,那你还是得老老实实先找一份工作干起来,哪怕你恨这样一份工作,但是你得干出一点成就来。说实话,很多人是在自己厌恶的工作上,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前程。 彬彬:徐老师其实就是没有办法选择有兴趣的职业。 徐小平:我回新东方是为了生存。我当年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到北京大学是出于兴趣,而且这个兴趣还每个月有六十块钱的工资,所以我在那里干了五六年,我确实是激情澎湃地投入了。在那个时候,我跟俞敏洪、王强、鲍凡一他们成了好朋友,以至于俞敏洪是如此想念我,新东方成功创办以后跑到温哥华来找我。假如说去北大是出于我的兴趣,因为我喜欢搞学生文化活动,那么回新东方跟兴趣一点关系都没有。 到了1995年的时候,在温哥华作为一个搞音乐的,是没有饭吃的。我扫过地、洗过碗、擦过桌子,如果有尸体的话我也背了,否则人家就把我背走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我来说,主要是生存。 彬彬:你在帮人家扫地的时候,还在给自己作规划吗?你的规划很坚定吗? 徐小平:我当然规划,我的梦想是要回国,我的梦想是要做我自己爱做的事。他们说小平你爱做什么,我说我想做一件靠说话生存的工作,赚钱,比如做老师,我一生就在做老师,比如做文字工作者。我知道我的优点,知道我的"积木"是什么,所以即使在最艰难、最劳累的时候,我也没有忘记我的使命是什么。 彬彬:但是俞敏洪跟你创业的时候你也绝对不是因为兴趣,不还是现实吗?你都到了四十岁了,你还是很现实地在考虑问题。 徐小平:是啊。要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否则我一辈子就会在梦想里虚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