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晓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睡个足觉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工作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社会交往不可少,电视、网上的奇闻轶事也精彩,这个世界上好玩好看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每天的时间总共只有24个小时,能够牺牲的就只有睡眠的时间了。因此,抬头环顾四周的同事,从清早开始就打哈欠,没有咖啡就无法进入工作状态的比比皆是。 然而,由睡眠不足引起的种种问题,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研究表明,处在长期缺乏睡眠状态的人,不仅在工作中犯错误、出事故的频率要大大增高,而且,个人出现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衰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许多飞行事故、交通事故的出现,都是因为驾驶者严重缺乏睡眠造成的。连续16小时不睡觉的人,会出现不自觉打盹的现象,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大大减慢;积累到20小时以上时,编辑会忘记检查拼写错误,司机则在该刹车时错踩油门。 虽然睡眠被列为人类(动物)生存最重要的四种行为之一(另三种是吃饭、喝水、性交),但是,睡眠对人的具体作用,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随着现代科学仪器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对睡眠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研究结果。 首先,睡眠的作用并不在于帮助身体(肌肉、骨骼)放松或恢复疲劳,而更多的在于帮助一个人的大脑和神志恢复到可以进一步加工信息的状态。睡眠的状态主要有两种: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on-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时,人的大脑十分忙碌,各种各样的梦境在这个阶段出现。而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大脑的活动则非常缓慢,大脑的神经元基本处于休眠状态,人便处于深度睡眠之中,也称慢波(slow-move)睡眠。 研究发现,经历一个既有快速眼动睡眠又有慢波睡眠的循环,至少需要90分钟的时间,而仅仅丧失快速眼动睡眠的人,其感知记忆力(比如记忆人名)不受太大影响,但其动作记忆力(比如打字)会下降很多。 更有意思的发现是,科学家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大部分是在做建立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工作;而在慢波睡眠阶段,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则集中在削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工作,以便使现存的有限神经元在今后有足够的能量吸取并加工新的信息。因此,睡眠的过程是一个建设和破坏同时进行的过程,缺一不可。 更妙的发现是,一个人在睡前学习知识,掌握能力要优于在其他时间。在一个以打字为工作任务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那些在睡前学习的被试者,在第二天醒来后其速度增加了10%-20%,准确度增加了30%-40%;而那些在白天学习的被试者在12小时后测试时成绩没有显著变化。另外一个实验发现,以解决数学题目为工作任务的被试者,允许在练习解题和正式解题过程中睡上一个好觉,能够大大提高被试者发现解题奥妙的速度。另外,在神秘的睡眠过程中,一个人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正在学习或刚刚掌握的技能,比如弹钢琴、骑自行车等等。因此,如果你被难题所困的话,千万不要太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解决问题誓不睡觉,不如放开一下,留到睡梦中去让问题自寻出路。 这当然也为我自己找到睡觉的合理借口。我从来就是一个贪睡之人,完全没有熬夜的习惯。而且,越到关键时刻越要早睡。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每次考试之前,其他同学在大教室里准备干通宵的时候,我总是早早回到寝室倒头躺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当然,更令我高兴的是每次我的考试成绩都数一数二,从没有叫我失望的时候。这个早睡多睡的习惯我保持至今(除了要赶飞机、火车等不得已的事之外),而且,我自以为这是自己白天工作效率极高的重要原因。对我来说,不管有多少迫在眉睫的事,不管错过多少良辰美景,也不能耽误我睡觉的时间。 能够睡到自然醒,真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 2008年10月于美国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