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结构将远去,知识结构将登台
WEB上的时代变迁
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无媒体时代
以往,人类社会没有专业的信息传播工具,所以,只有将信息集中起来才能受到受者的注意,只有分成大大小小的主题才能便于受者查找选择。信息生产必须以信息组织的方式进行发布,聚合、发布必须有人来做。这是因为缺乏信息的标准化和结构化,没有统一的信息索引系统。
现在,信息的属性要由“地址”变为“立体定位”。
明显的效应是“去媒体”,深刻的效应是对公众信息系统的构建。
媒体的本质是“信息营销”。
以往一个资讯单位(最小的是文件如网页)的资讯价值的实现是以发布出版为方式的,方式即人类长时间以来的“平台→受者”模式。实质是广播模式,其特点就是受者有选择权,但没有把外部结构化的工具,只能够做内部(头脑)结构化。选择权衍生的信息处理方式是通过分类进行物理上的简单结构化。这种简单结构化与知识、科学的结构化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这种外部结构化工具欠缺的根源在于广播模式存在的缺点:受者缺乏信息回路机制。受者与传者角色的固定导致二者产生交流的基础限于对信息单一标准的分类上,严重依赖“共识”。传统上,传者与受者在角色上是互斥的、分离的。只有转化,没有合作。
微观信息个体,只是一个封闭的存在,其价值只存在于每个受者的头脑中。没有在制度上融入更广泛的相关领域。 信息回路机制是对人脑思维在更大范围内的模拟。回路的信息基于信息,是对信息价值的判定。整合回路信息是对信息的再发布,融入了判定也就再建了信息传播渠道。
WEB2.0的实质在于给人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自由上的发展拓展了“平台→受者”模式中平台的宽度,进而达到模拟回路机制的效果。
而真正的信息回路机制是需要技术的支撑的。
传统个体传播现象中存在两个“孤立”:1、信息的个体孤立。其只具备分类和作者这样的天然属性。其价值与在信息系统中的地位缺乏联系。信息的个体的定位不强2、受者的个体孤立。受者缺乏对既受者的经验的借鉴,也缺乏对潜在受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