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新莉 王珊珊
胡邓现在的头衔很多: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博士,CCTV“心理访谈”栏目专家,国内著名心理公益热线“青春热线”理事会常任理事,等等。而在16年前大学刚毕业时,胡邓完全是一个心理学门外汉——他把一个本来毫不相关的兴趣和冲动,成功变成了蓬勃向前的终身职业。
胡邓的成长史本来依照父母的意愿按部就班,上大学学党史,毕业以后留校,从小到大都没离开过校园。1992年,《中国青年报》招聘“青春热线”志愿者,胡邓纯粹图个新鲜,热情高涨地报了名。没想到这个跟专业没半点关系的志愿工作,后来竟然让他的人生轨迹自此转上另外的道路。
3个月的集中培训很快过去,胡邓进步很大,掌握了不少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满怀信心地上岗开始做热线咨询。谁知第一天上岗就遇上个大难题。1993年的中国,人们还都没听说过同性恋这个词,胡邓接的第一个电话偏偏就是一个同性恋听众打来的,旁边还有三位督导老师在监听。“我的手一直在抖,接完这个电话我才发现衣服全被汗给湿透了。”
要成长为一个专家真是不容易。胡邓经历了据说三个阶段,才慢慢修成正果。第一阶段,技巧上的困难。因为接电话,不是和对方面对面,所以很难捕捉到大量动作和表情的信息,就要学会通过声音来捕捉他们更多的心理反应。这种电话治疗的技巧要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全掌握。
第二阶段,职业病的问题。培训老师说,要在挂上电话后3分钟,完全忘掉它。胡邓刚开始最痛苦的就是完全陷入别人的案例中,难以自拔。“1995年到1996年是中国人离婚的高潮期,离婚率达到30%。每天接到的电话不是男人抱怨女人见异思迁,就是女人埋怨男人喜新厌旧。当时我自己也是适婚年龄,每天被这种信息轰炸,突然觉得婚姻很可怕,很迷茫,接热线的志愿者们还要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治疗。慢慢发现,原来还有70%的人没离婚,原来幸福的还是大多数,婚姻还是有可操作性的,这才走出来。”
第三阶段,沾沾自喜的肤浅期。知识越学越多,总想没事就用一用,显摆一下。于是总在坐公车和上班路上主动找人搭讪,走到哪儿都想试着通过别人的言行和着装,猜测别人是什么职业、什么性格特征,结果经常被人骂神经病,现在想起来胡邓还觉得好笑。
在几分钟内,通过几个问题,迅速抓住关键,是胡邓一个咨询必杀技。很快捕捉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才能迅速找到症结所在。前一阵子有一个女士,打电话说失眠很严重,胡邓就问为什么失眠,她回答是背单词老记不住,那么为什么背单词?她说要考托福出国,他又问为什么出国?她说,她想离婚,可是在中国离婚不好意思面对亲戚朋友,就想通过出国跟丈夫分开。这才是这个人真正的问题所在。本来上学时性格内向,做志愿者只不过希望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学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技巧,时间一长竟然越做越喜欢,离不开了。胡邓后来干脆把硕士和博士的研究方向都改向了心理学,彻底投入了这个圈子。青春热线一坚持就是16年,像长到了身体里,成了胡邓生活的一部分。有一年因为经费出了问题,热线面临停播,他和所有的志愿者坐成一圈悲伤地哭泣。“十几年都在一起工作的团队啊!彼此太熟悉了,我们都像亲兄热弟。”
现在胡邓仍然每周要做3个小时的热线电话咨询,一般是3个案例,一小时完成一个。16年以来,胡邓接听了无数电话,劝说过无数人放下屠刀、放弃轻生,他很庆幸那个人生最大的挫折还没来到。如果放下电话后,就举起了刀或者扣响了扳机,那将会是一个咨询师心情最落寞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在我做的十几年里还没有发生过,希望永远也不会到来。”作为1988年就开始背包自助游的“老驴友”,胡邓是新浪旅游论坛的资深版主,他还在人民大学开设了一门很有名的选修课——《自助旅行与心理健康》,每次开课场场爆满。他不断在用自己的经历示范给更年轻的后来者:思路一打开,没准你的人生就能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