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机票与利益变局
(此稿以已发中国旅游报10月16日)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巫宁
电子机票在今年的推广进程明显加快。鉴于电子机票带来的利益前景,航空部门不惜采取种种激进的方式推动电子机票普及。国际航协宣布在10月16日起,将停止向国内机票代理商供应纸质BSP机票。今年8月初,民航总局与国际航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重申明年年底中国电子客票普及率要达到100%。
有人认为,受限于国内电子客票的使用环境,国际航协声称停止向中国代理商供应纸质机票只是名义上的,实际未必执行;明年年底电子客票使用率预计将在60%~70%左右,要真正达到100%非常困难。笔者认为,仅看此数字并无太大意义。目前许多机票代理人都在以卖纸质机票的方式卖电子机票——原有的柜面售票方式、支付结算方式以及客户关系等等都尚未转型,仅是机票本简化成了一张纸。电子机票撬动实质的行业变局,前路尚远。
推动变局的关键是利益分配,以下是一个分析:
航空公司与中航信。电子机票对航空部门的利益巨大。而航空公司和中航信之间有一个分配问题。目前中航信作为民航局的“亲儿子”,拥有民航核心系统建设和维护的唯一牌照。三大航空集团的电子客票系统都由中航信提供。
然而各航空公司对打破垄断跃跃欲试。东航、南航、国航都曾经试图开发独立的电子客票系统发展机票直销。但开发成本高和中航信对订座系统和离港系统的垄断使他们最终放弃。航空公司希望学习国外的方式,让机票代理人直接依附在航空公司的下游,交给航空公司Licence费用。目前国内这种格局使得航空公司感觉深受代理和中航信的挤压。虽然代理人是分散的,但它们利用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压低价格,使航空公司深感受制。
中航信目前采取温和的收费并在研发上走在航空公司前面。中航信通过解决国内各航空公司联运和互相签转的问题,实现国内电子客票和国际航空公司的联运,开发“一站式”电子商务和机票+酒店项目巩固自己的竞争力。
在线代理人和传统代理人。航空的销售渠道通常有四类:传统代理人、在线代理人(如携程。e龙)、航空公司的直属营业部、航空公司网站和呼叫中心。目前最主要的售票渠道是传统代理人。传统代理人使航空公司产生两大费用:GDS费用(国内机票每张约1美元,国际机票2~3美元)和传统代理渠道代理费(为销售收入的3%~9%)。东航平均每张票需要支付代理费70元人民币左右,每年总计8~9亿元。携程网这样的新兴在线代理人出售电子机票效率高、成本低,代理费可以降低不少。在线代理人的竞争将传统代理人的佣金一再压低,同时夺走它们的客户。传统代理人只能向提供增值服务转型,或者淘汰出局。
但有不少市场创新是为传统代理人服务的。例如网联天下的“旅游交易所”和“顺益航服”建立的“淘票网”,帮助传统代理商在上网销售电子客票,并提供B2B2C的模式,使传统代理商之间能相互交易,并成为网上酒店的预订代理。目前各地的代理商都是在当地有优势,例如北京出发的票北京代理商可以拿到7个点,上海代理商异地出票只能拿3个点。这时两地的代理商可以相互交易,得到满意的中间价。
普通消费者:电子机票带来的便利和不便参半,普通消费者似乎没有特殊的热情。我们也常常发现,网上机票价格并没有传统代理人给予的那样优惠。当然,伴随电子机票而出现的各种增值服务多了,比如手机短信预订电子客票业务、机位提前锁定业务等。
电子机票使机票销售成本降低,而这个成本降低究竟惠及航空公司、代理商还是消费者,并不均一。笔者预计,随着中小型传统代理的削弱,机票代理将会出现新的集中化。消费者和旅行社作为博弈力量减弱的一方将不会有多的得利。
机场:大部分机场对电子客票态度平淡。使用电子机票需要机场增设自动值机柜台。虽然这样能提高效率、节省人力,但国内大部分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并不大,办登机牌拥挤也并不显著,因此机场对增加自动值机设备并不积极。而且,电子机票与纸质机票共用反而让机场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总之,是利益预期决定了行业各方对推行电子机票是积极响应还是消极应对,是支持、静观待变还是暗中阻挠。航空公司和在线代理商是积极的一方,消费者、机场和传统代理人则偏向观望或消极。笔者认为,尽管可以强力推动电子机票的100%普及,但短期只是新瓶装旧酒。真正实现机票销售电子化、手续简便化和代理人洗牌这些实质性变革,从而节支增利,尚需时日。利益预期和博弈过程将最终决定变革如何产生,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进。变局十分复杂,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