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是不愿意离开学校的,牛顿伤心了很久却无法令母亲改变主意,最后 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大早,他便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 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偷偷跑到一个地方读 书。
![第46节:让孩子吃一点苦(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23769056023.jpeg)
日复一日,牛顿躲在篱笆下艰难地学习,清贫的生活并没有阻止他的求知欲。一天,篱笆 下的秘密被舅舅发现了,舅舅认为他不务正业,但是当舅舅发现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 着种种记号时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 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 偿地复学了。 从此牛顿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艰辛的生活却成了他的法宝,苦难的 经历赐与了他无以伦比的坚韧与执著。有一天,刮着大风,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 ,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他便 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沙尘几次迷了眼睛,狂风 几次吹走了算纸,他不得不暂停工作,却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 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 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建成了,22岁 时发明了微分学,23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理论点拨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 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 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大城市富裕的学生 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 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 ,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 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 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 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 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 环境中,战胜的不只是环境,而是自己。 生活实例 四川广安有一位叫冉敬芳的女人,拥有一个餐饮娱乐城、一个牛肉生产基地和一个重 庆周边最大的猪牛肉食品加工厂,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冉敬芳有三个女儿、两个儿 子。 2003年7月,冉敬芳和五个孩子签署了第一份协议,这份协议规定子女一旦步入社会 就与家庭经济脱钩,父母的财产以及遗产只能由父母支配,任何子女没有权利过问和干涉。 冉敬芳把这份协议称为“不继承协议”。冉敬芳再三强调,等到明年最小的孩子满 18岁以后,她就把该协议拿去公证 。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吃苦耐劳、自食其力,而对于自己的家产,冉敬芳妈 妈打算用于回报社会,资助残疾人和希望工程。 她这样做,起因于他的弟弟。从小与弟弟相依为命的冉敬芳在富裕之后把自己公司的股 份分 了一些给自己疼爱的弟弟,谁知坐享其成的弟弟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最终走上了犯法的道 路,从监狱出来后,不仅没有改邪归正,反而愈演愈烈。从弟弟身上冉敬芳察觉到了什么 ,她警觉地发现自己的五个孩子花钱也是大手大脚。在做了丈夫的思想工作后,她有了不让 孩子继承财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