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2003年7月13日,冉敬芳全家经过6小时的颠簸,来到了500多公里外的杨爷爷家。当天晚上 ,召开了家庭会议。协议签订后,冉敬芳严格规定了孩子们的生活费。通过考察核算, 把女儿张兰英和蒋丽的生活费从每月500块钱降到了300块钱,这包括她们在学校的伙食费 ,还有零用钱,还有每月回家的车钱。这个标准比普通家庭的同学还低,而班里花销厉害的 同学,每个月大约要800元。
![第47节: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23766823532.jpeg)
2004年,张敏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经过实地考察,冉敬芳给女儿制定的标准是每月50 0元的生活费,除此之外,过年的时候,孩子们再也没有了压岁钱。要靠自己的实力去赚。 2004年春节,五个孩子就走上了街头,擦起了皮鞋,两天时间里,平均每个人赚了235元 。 孩子们曾对母亲的举动很不理解,可是冉敬芳一直坚持自己的做法,她希望孩子吃一点苦, 目的是要孩子长大后能够自己赚钱。身处富贵中的孩子往往生存能力很 弱,她不让孩子继承财产,让他们有危机感,更懂得珍惜机会,有所作为。 实例TIPS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要做到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就必须从小加强心理素 质教育,着力培养品格健全、意志坚定的精神。 现在,许多青少年吃苦精神和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经不起挫折,受不住压力。 为此,许多国家都很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挫折和磨难教育,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艰 苦环境和恶劣条件,让孩子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要转变观念,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要经常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锻 炼的环境,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同时要重视培养未成年人快乐的情绪,改 进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现在,中国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 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 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 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可是一个连袜子都不会洗的初中生,我们能对他寄 予多少希望呢? 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 柴可夫斯基的家长 关于柴可夫斯基 >>>>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 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歌剧 《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 称为“俄罗斯之魂”。 成长故事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都很喜欢音乐,在无意中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敏锐的 节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使我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 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出生在俄国沃金斯克,那是一座金属工业城。他的父亲在矿区工作,母 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家里没有一个人拥有艺术的才能。但是,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 很喜欢音乐。父母对柴可夫斯基的出生非常欣喜,夫妻俩对这个儿子呵护备至。每天,父亲 上班后,母亲就在家照看尚在襁褓中的柴可夫斯基。他的母亲是一个温和、体贴、美丽又 深具教养的女性。有时候,小小的柴可夫斯基会大声哭闹,这时,母亲就一面哼着乡土味十 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着他的小屁股,柴可夫斯基就在母 亲哼着的节奏和谐的“乐曲”中安然入睡,进入甜美的梦乡。 黄昏的时候,小柴可夫斯基醒了过来。在摇篮里他一边玩着他的小玩具,一边听着外面“的 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那是他的父亲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当他听到“的笃、 的笃”的马蹄声,就会随着那马蹄声挥动着胖嘟嘟的小手臂,仿佛是在欢迎父亲回家。 他的父亲一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摇篮里的儿子抱起来逗他玩耍。父亲把小柴可夫斯 基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模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交换起左右腿,抱着儿子东摇西 晃,上下颤动,对小小的婴儿来说,这真是一种美妙的节奏。这些小小的音乐游戏与母亲的 催眠歌,使柴可夫斯基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