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鼓励好奇心 发明创造往往萌发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心灵觉醒的开始,对于孩子来 说,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 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 造性思维能力。 不少的研究都发现,那些被鼓励的好奇心都会成为孩子的某种动力,孩子一旦受到父母的鼓 励,就会将自己的好奇持续下去,演变成为一种试验和探索。所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既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孩子对周围的世界保持浓烈的情绪,激发他探 索的欲望。 注重积累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理解知识和经验元素。 让孩子学会观察,观察身边一切有趣的现象,比如蚂蚁如何寻找食物、叶子如何在春天发芽 秋天掉落;让孩子体验每一处细微的感受,比如在浴缸中感受水的浮力,在狂风的天气 里体验空气的流动。让孩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各种现象,在实践中活学活用, 这样孩子就容易出现新思想,开发创造力。知识和经验都来源于生活,父母应努力为孩子提 供一个丰富的环境,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 允许孩子犯错误 错误在某些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许多孩子都可能 因为自己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局限而做错事情,父母不能为了防止孩子出错就给孩子种种限制 ,剥夺孩子亲自尝试的机会。孩子拆坏家里的电器、将东西翻得乱七八糟,很多时候 并非故意淘气,而是一种好奇的愿望所驱使。责怪孩子的上述行为只会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 展,应该对孩子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和鼓励。 善于思考造就“神童” 司马光的家长 关于司马光 >>>>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 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他 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 居洛阳15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 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 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 周以前(公元959年),共1362年。作者把这1362年的史实,依时代 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 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成长故事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父亲正在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任县令,司马光就出 生于光州光山县官舍,所以其父给他起名为光。
![第55节:善于思考造就“神童”(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223690455035.jpeg)
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因幼时急中生智破缸救人,而被人们视为慧光早现的“神童” 。其实,司马光的成长与他父母对他得当的家教是分不开的。家庭对司马光的一生影响极大 。他的祖辈,尤其是他的父亲,对司马光的品行和为人处事,以至于远大抱负的形成,都起 到了极大的作用。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家财万贯,却不沉迷其中,而是专心 读书、锐意进取。在成家立业之后,以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质朴品格待人处事、培养子女。 司马光的母亲聂氏,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司马光就诞生在这个书 香门第和贵胄之家,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理解,背书也记不住。父亲知道了,就告 诉他:读书不能只是背,要多想,把意思弄懂。于是,别人玩时,他不去,一个人找个清 静的地方苦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进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 越浓厚,总是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就这样勤奋学习,终于学有所成,并经过19年的呕心沥 血,终于完成了篇幅浩瀚、记事广博的编年巨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