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信息化全景扫描(一)
(定稿)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王汝林
2006年是中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开始战略转变的一年;
是在新战略起步点上,扩展应用、扎实发展的一年;
是信息化观念在平民百姓中扎根,取得多方位、群体性探索成果的一年;
是信息化理念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发展完善并进行理性提升的一年;
更是中国信息化在创新发展中,开始展现和初步释放解放生产力的作用和效果的一年。
最新统计表明,到2006年11月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超过1.2亿,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宽带上网超过7000万,网站总数近80万家,上网计算机超过5000万台。另据美国调研机构Ipsos Insight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周在线时间为17.9小时,位居全球首位。
应该说:这一年,在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显示屏上,
值得浓墨重彩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他们不是那些在信息化空间来去匆匆的过客;不是那些概念玩家空泛的概念炒作;
更不能用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成绩,遮盖了信息化应用实践的光环;替代了信息化深度应用的进展和突破;
因此,当我们对2006年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进行全景扫描的时候,只有那些在历史的天平上有分量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有作用的,在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上有价值的,在解放信息化生产力上有成效的进程,事件和实践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提出和重新审视的东西。
那么,刚刚过去的2006年该有那些值得我们研究和审视的东西呢?
一、2006年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2006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
是我国初步建成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开始省部级政府门户网站战略转型的一年。
更是电子政务建设探索“政务公开,群众满意、资源节约、规范化建设之路,进入以深化应用为显著特征的发展阶段的一年。
反映这一特征,体现明显进展的有以下五个方面:
1、体系上构建起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
从1996年海南省政府创办首个政府门户网站起,中国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已走过十年历程。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站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去年6月,使用“.gov.cn”域名的政府网站总数近1.2万个。96%的国务院部门建成了政府网站,约90%的省级政府、96%的地市级政府、77%的县级政府都拥有了政府网站。
一个从中央、各部委到省、地、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政务网站体系架构已经初步建立。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政府网站建设已经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全面展现电子政务建设成果的主要窗口。”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2006年5月20日,中办和国办联合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6月12日,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同志在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上指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这一切:
清晰地描绘了我国电子政务总体结构形态;
指明了我国电子政务未来一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而且指明了我国电子政务的4项具体任务
在建设意见和总体框架的指引下,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法律法规标准化和管理体制、互动服务等方面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显著提高; “为民服务” “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能力显著增强;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分级管理,逐步构建起信息时代的“网上政务门户”的系统化、全局化的网络构架。
2、运行中注重了政务网站功能的应用转型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提出了“服务是宗旨”的理念,要求电子政务要把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应该指出:这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上的重大进展和突破!
在此之前,尽管各地进行了多种探索,但是功能定位并不清晰。仅以政务网站模式而言,就有“政务公开型”“数据填报型”“替代文件型”“信访互动型”还有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型”等。特别是:在功能定位不清的情况下,进行的“顶层设计”只注意了网站之间的关联设计,忽视了网站信息资源的来源设计,流量设计、生态设计,造成一些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先天不足,浏览量很低。成为了“形象网站”“摆设网站”。
因此,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重心向“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的服务方向和应用功能转型,抓住了前一段政务网站建设中的关键。推动和促进了政务网站的深化和发展。在2006年这种转型呈现了三个明显特点。
1)研究如何对政务信息进行资源开发,提升部门协同水平。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提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
突出这条主线:如何协调不同部门的协同水平;如何提升政务信息公布的利用水平?
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部分地方围绕政务部门间共享信息资源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梳理工作,以便提升协同水平和利用水平。北京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就紧紧围绕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利用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一些省市还提出了有创见。有分量的调查报告。
2)办好互动社区 让老百姓亲密接触“电子政务”
在众多政府网站从主要承载信息公开,逐步转变为主要承载公共服务的转型中,相当多的政府网站认识到政务网站应该面向百姓,立足百姓,服务百姓,纷纷把办好互动社区,互动交流和百姓进行亲密接触作为工作重点。因此,许多政务网站提升了亲民形象。
特别是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正式开通,对各地和各部门的政府门户网站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通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逐步规范中国各级政府网站,改善中国政府的网上形象,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这是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转变。于是,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政府网站开始了绩效评估工作。
这种第三方、客观性的评估,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的质量提升和功能转型。
3)注重资源上的共享 沟通上的互动
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务部门间信息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实现途径。不仅信息共享意识明显提高,政务部门间的业务协同程度也得到较大改善。
为此,有关部门把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上对已建、在建和新建等三类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出的明确要求。已经作为未来新建信息系统立项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来,政务网站建设中的网上“烟囱”现象大为减少。
服务方向和应用功能的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凝聚了众多的客户资源,成为了办好政务网站的巨大力量。
在《邯郸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就盛传着“一个想起飞的年轻人和邯郸论坛”的故事。那是2006年春节后一个周六的晚上,大学毕业半年的孙宇航看到《邯郸市政府公众信息网》“邯郸论坛”的留言很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了一个贴子,署名为“一个想起飞的年轻人”。谁知道第三天上午,孙宇航就接到邯郸论坛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已将他的留言转交给邯郸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并限定在3月6日之前给予回复。
从那时起,《邯郸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就成了孙宇航经常光顾的地方。如今,像孙宇航一样经常登陆邯郸论坛的普通市民不在少数。目前该网注册会员有14461名,上传帖子达173242篇。相当于邯郸市每50个人中,就有一人向论坛传了帖子。
为了加强政府与公众的在线互动,浙江省还推出一种类似于“MSN”、“QQ”的即时聊天方式进行互动的工具,公众只要登录,即可与“好友”———62个省级职能部门点对点地进行网上互动。
3、发展中坚持了网站建设的效果评价和标准跟进
2006年以来,政府网站评测正在成为推动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
而且,设计-建设-评价-标准跟进等做法,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有序化的政务网站建设流程。使人们开始积累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经验。
从2006年起,中国电子政务理事会,会同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以及部分高校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组建专家委员会,对政府电子政务能力成熟度、电子政务相关项目,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方案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测评,为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电子政务的政策和决策提供了相应依据,提升了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水平。
随着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标准的初步完成,标准化试点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有关部门开展了标准制定、地方验证试点、部门间共享资源调查等工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等23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并已分别在北京、上海等4省(市)的531个部门进行试点。
与此同时,一些部委和省市,先后出台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管理办法。如商务部、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云南省、《陕西电子政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市工商局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济南市、大庆市、、西安、《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继出台。为电子政务走向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项目编制规范》等9项地方标准开始实施前。湖北省17个市州和124个省直部门相继开通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立项程序、项目规模、设备采购、资金运用等方面有很多“拍脑袋”工程,给政务网站质量和后期维护带来大量隐患。同时,已投用运行的电子政务工程,其数据库五花八门,编码格式不一,根本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2006年6月,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湖北省电子政务总体设计方案》的要求,湖北省标准信息研究院与武汉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的专家,根据“统一设计标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互联互通”的总体目标,对现行的300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分类研究,制定了《湖北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局面立时得到改变。显示了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对于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作用。
4、实践中进行了网站群和移动政务的创新探索
电子政务是政务工作和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创新产物,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完善同样应该在实践中继续进行创新探索。在2006年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多维探索中,其最突出的有两大探索。
1) 是网站群建设的探索。
网站群是特指具有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技术形式、统一的主站点页面,而运行主体不同的一组网站的集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群体性整合政务网站形式。
最早进行网站群探索的是商务部网站。在商务部网站之外,集合了不同省市、不同行业的成百上千个商务子站。这种子站和主站之间具有资源的整合性和内容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流程整合,而且对同一个网站的架构和信息量进行了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
这种资源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不仅体现了信息资源集聚的优势,而且汇集了各个子网站的分散点击,因此,商务部网站的Alexa排名一举超过了许多主要发达国家同类网站,稳居全球的前三名,充分体现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的中国特色和创新优势。
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中,各区、县、局自成系统,独立建设政务网站的做法,不仅会遇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的不足,而且会形成软硬件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更会给群众造成多网浏览的不便。因此,网站群的创新形式在各省市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不仅很快获得了扩展和效仿,而且河北等省市还下发了文件,提出了规范发展的意见。去年11月中国信息学会还组织召开了“2006年政府网站群的建设与运营大会”,用以推动网站群的创新发展。
实践证明:
网站群规模上,可大可小,可伸可缩;
网站群内容上,既可以相互补充,又可以各具特色;
网站群风格上,既可以保持统一,又可以具有差异;
网站群互动上,既可以主站自身相互互动,又可以主站和子站之间进行关联互动。
这种方便的资源整合性,可以节约大量网站建设资源;
这种主站和子站风格的多样性,便于区域特色的彰显和地方优势的发挥;
这种客户资源的集聚性,可以凸显信息整合的流量优势;
这种方便灵活的互动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首都之窗”网站群广泛地聘请社会上的义务人员参与管理和监督。百分之九十的黑客攻击和网页故障,都是由这些义务人员首先发现的。这种由分散的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做法,符合互联网的分布式特征,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政务网站群众性治理模式。
2) 是移动政务的探索
2006年以来,无线移动技术开始在电子政务领域崭露头角。并且成为了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的又一亮点。
移动技术的发展,展现了在政务工作中应用的众多优势。对于提高公安、消防、急救、环境建设等各项城市管理工作的效率,对于提高城市的企业和市民工作与生活的便利性,实现与广大市民的交流和沟通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新技术的光环和诱惑力逐渐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注意与创新探索的积极性。
2006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的广东省移动政务平台主要为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及各省直单位提供内部办公短信服务,包括会议通知、办公通知、事务提醒、个人短信等。未来的二期工程将面向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民生信息等短信服务和门户网站WAP信息服务,全面实现广东政务信息的移动化。将使政务与民众的沟通和服务更及时、更便捷。
浙江移动为杭州市政府提供了市长热线短信平台全面解决方案,市民遇到难题可以马上发送手机短信到“12345”市长公开电话手机短信平台向市长反映。
江苏省太仓市公安局通过公安无线网络平台进行传递,警务人员随身携带一种特制的PDA,在排查犯罪嫌疑人员和处罚违章车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这种创新探索显示了移动技术进入电子政务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展示了移动技术在电子政务应用的前景,激发了其他省市涉足移动政务,继续进行创新探索的积极性。
5、有关政务网站的大规模调研启动 理性思考提升
在电子政务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许多网民也在网上揭示了电子政务工程中存在的“样子工程“,”形象工程“和被“列入唤醒工程”的问题。为了切实加强电子政务理论研究,推动实践的深入发展,2006年有五项大型深入的调查研究项目启动,产生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一、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委托,“北大网络经济研究中心”联合“计世资讯”发起了“2006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趋势研究”。 自2006年3月开始,历时9个月结束。对全国289个地级市政府,36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直辖市政府,27个省、自治区政府的门户网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估。研究手段包括人工测评、邮件模拟测试、电话模拟测试、体验测试、事件研究、第三方数据研究及电话访谈及实地案例调研等。
作为“2006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趋势研究”的一项成果。推出了全国政府门户网站的排名。其省级政府前十名为:
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山东省、广东省、浙江省、海南省、重庆市、江苏省、湖南省;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类前十名为,杭州、广州、宁波、成都、合肥、青岛、厦门、济南、武汉、西安;地级市前十名为:舟山市、焦作市、汕头市、江门市、马鞍山市、新余市、湖州市、扬州市、东莞市、无锡市。
其二、是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了2006年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对我国政府网站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一些政府网站建设中的经验和存在的互动栏目“作秀”、信息公开不充分、在线办事能力较弱、频遭篡改等问题。告诫人们应防止将电子政务演变成“电子政误”。
其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国脉互联政府网站评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以"引导电子政务应用新潮流,创建服务型政府网站标杆"为宗旨的"第二届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评选活动于2006年11月1日启动。至2007年4月30日结束。
其四是:2006我国电子政务运维服务分析报告。该报告撰写人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晶。
本报告借鉴ITIL2.0评测标准,参照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公布的《2005年全球电子政务准备报告》,中国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为0.5078,全球排名第57位(较2004年上升了10位)的情况,统计分析了我国49家电子政务运维服务机构和52个参测案例,从机构、服务、机制和趋势四个方面评价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的整体水平,总结了我国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探讨了制定适合于我国电子政务运维服务机构的三级分析指标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我国电子政务项目的成功率和满意度,优化我国信息化资产的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最后一个研究报告。
3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公布了《中国电子政务实施及应用调查报告》。以前的调查大都是对政府部门进行调查,而这次调查则是对用户进行了解,倾听使用者的心声。
这种反向思维的调查结果令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吃惊不小”。在对“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与用户实际需求二者关系”的调查中 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应用项目发展滞后,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作为首选项,有意思的是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此的反响比东部和中部的更大、更强烈。
调查按照联合国组织把电子政务的水平划分为:由低到高的顺序是,起步、信息单向发布、双向互动、在线交易、一站式服务五个等级的分级方法进行测评。78%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 除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政务公开之外,电子政务在诸如节约成本、促进政务改革、廉政建设、转变作风和民主化等方面,近期能达到的效果依然有限。 特别是。那些被当作“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缺少实际内容的网站,应尽快走出 “名片型”和“展览型”的误区。
通过这些研究,发现和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五大关键问题。这对加快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四大关键问题是:
1、 究竟谁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主体?
当前的各级政务网站,主管部门不一。有的是信息部门主管,有的是政府办公厅(室)主管。这样会给政府门户网站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带来很大的差别。如何从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利于互动、便于统筹的角度加强领导,是摆在各级电子政务网站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2、什么是政府门户网站的职能定位?信息共享、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这三个定位涵盖了目前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三点能不能成为政务网站功能的基本定位。
3、未来政府在线办事的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提升政务网站的网上在线办事能力,需要整合各种在线办事资源,同时应该针对服务对象设计公共服务网上窗口。网络化 “一站式”服务如何和政务机构的现有设置进行对接?即提高网络化办事效率,又极大地方便群众?
4、急待我们进行理性思考的一些问题:
这些深入的调查研究,还提出了许多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急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l 怎样通过电子政务网站的互动交流、焕发电子政务的活力?
l 十一五末完成“50%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处理”的战略目标如何加快实施?
l 电子政务服务中如何更好的解决好“重企业、轻个人”的倾向;
l 信息公开如何突破地方利益保护?又能妥善的保护政务秘密合商业秘密?
l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资源浪费有那些?怎样做才能既注重效果又节约资源?
l 公众实际需求与电子政务发展有没有充分互动?怎样才能更好的充分互动?
l 怎样有效的进行电子政务网站管理?
这些问题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思考空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6、一些政府网站安全隐患严重应引起重视
可以说2006年继续成为政府网站被黑客攻击的多事之年。
据统计,2005年监测到的我国政府网站被篡改数量共计达2027个,占被篡改网站总数的22%。这种情况在2006年更加严重。另据CNCERT/CC统计,至2006年3月全球被篡改网站数量超过3万个,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个网站被篡改。
先是吉林市政府网站被一个13岁的“娃娃黑客”给“黑”了一次。
3月11日,洛阳大学网站被篡改;
3月12日,河北省政府采购网被篡改;
3月18日,广州外事办网被篡改;
4月13日,大冶政府网被篡改; 7月13日,中国涿州网的公众论坛,被黑客攻击。论坛被更名为“中国黑客论坛”,而且 附有“惩罚无知的政府,没有做好网络安全工作”的语句。7月15日,南京人民政府网站被黑。
7月20日,广州市某政府部门网站被黑客攻击,致使网站服务器的大量资源被耗费。
7月22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网站被篡改;
7月25日,广州某政府信息中心网站被黑客非法攻入,网站主页被篡改。
9月11日,中国反流氓软件联盟官方网站被黑
9月11日,中国移动网站被黑,网站首页上显示:“恳请移动的话费能便宜点不.......
再是河南政府网站被黑客攻击导致瘫痪,并且还留下了“你们的网站有漏洞,不要给河南人抹黑”的留言。
11月6日,国家公务员报考期间,河南省人事厅网站的网上确认程序突然中断,省人事厅考试中心被迫发出紧急通知:网上确认改为现场确认。
11月17日,瑞星披露:中国银联官方网站被黑,其首页被植入后门程序,用户浏览就可能中招。无独有偶,仅几日之后,郑州市司法局网站又被“黑”。此前,省卫生厅网站也遭遇了同样的“黑”手。
这种情况表明:政府网站成了被篡改被攻击的重灾区。许多网友指出,攻击政府网站的人,根本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黑客,充其量只是“网络恶作剧”罢了。
人们要问:
为什么动用了如此多资金和技术打造的政府网站,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这些网站如此脆弱是怎样通过验收的?
这些问题,不仅折射出政府网站在建设方面的不足。安全防范意识的缺失,政务网站验收的马虎。严重的在于:
当前一些公安机关在破案调查中发现,网络黑客正日益走向职业化,它不再是小孩子游戏,而是直接与金钱挂钩;一些职业入侵者竟然受网络商人或网络杀手的遥控去破坏政府网站。这不能不给政府网站的网络安全敲响又一次“警钟”!
这种情况表明:政务网站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充分关注和重视。必须建立严格、健全的管理规范和安全防范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