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手段与对外扩张
目前,发达国家一向都是大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他们为追逐高额利润,纷纷投向盈利较高的新兴市场。
这在客观上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开放本国金融市场,以方便发达国家的进入,也需要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市场来筹集更多的资金。发达国家在新兴市场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渗透性经营,通过影响和控制当地金融活动来控制所在地的一些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达到客观上垄断这个市场,进而影响该市场的政治的目的,以获取超额利润。
于是,发达国家力促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他们一方面利用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制订或者修改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即所谓的威胁;一方面大势利用各种金融深化(自由化)理论,鼓吹开放金融市场的优势与利益,即所谓的拉动;同时,他们利用金融危机和强大的金融实力,打开他国金融市场,即所谓的主动进攻。他们努力的结果,确实取得了成就,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开放了金融市场。这也促使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从而亚洲货币市场和拉美货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取得他国市场,尤其是服务市场,发达国家不惜牺牲短期利益,甚至运用金融手段,制造金融危机,强迫危机国开放市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反对全球化,要求重新加强金融管制的呼声高涨,我国也有不少关于将加强金融管制的预言。
结果是,亚洲国家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了,韩国、泰国等被迫开放了金融市场,马来西亚在重新实行外汇控制不到1年之后又顺应大势取消了管制,以“自由、公开和全球化”为核心的日本金融大爆炸改革计划依然加速推进,拉美一些主要国家出现了美元化趋势,在欧洲,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而美国则一举通过了企图全面实施金融自由化的《金融现代化法案》。可见,金融危机使金融管制进一步放松。而且金融危机也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对外扩张了。
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危机国家在接受贷款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美国“控股”的IMF苛刻的“药方”(贷款条件)--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实施贸易自由化、削减财政开支、实行紧缩政策。通过金融危机,这些国家被迫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如韩国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在韩成立合资或附属机构及经纪行,将外商在韩上市公司的持股上限即刻调高到50%,1998年进一步提高到55%。这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可凭此良机大行收购兼并之能事。届时,当地经济复苏乃至繁荣之时,恐怕也是被以美国为首的大国控制之日了。
由此看来,金融手段正成为发达国家对外扩张的工具。
(修改、摘登自:《机遇与挑战:中国直面世界金融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
(刘建江2006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