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尝试阶段(1983-1993年)
刘建江(2006.3.1)
中国金融业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外资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中国。而且,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我国外汇调剂市场也日益发展。1988年9月,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公开的外汇调剂市场,即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其后,福州、深圳、厦门、北京、南京也相继成立了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这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向规范化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同以前的内部调剂相比,它运用了更多的市场机制,如公开报价、竞价成交,不仅体现了公开化、市场化的原则,大大提高了外汇调剂交易的透明度,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经济杠杆的作用,完善了信息的传导机制,创造了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与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相对应的是我国外汇调剂成交额的逐年增加,1987年全国外汇调剂成交额累计为42亿美元,1988年增加到62.6亿美元,1992年达251.05亿美元。
这一阶段,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1990-1993年均在30%以上。但可惜的是外汇储备增长较为缓慢,1991-1993年在190-220亿美元之间,不利于经济目标的实现。
1991年1月28日-2月28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明确表示[1]: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即国家将重建上海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是国家领导人对推进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指示,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外汇虽然实行的是较为严厉的外汇管制,但外汇管制的度逐步降低。参见表6-1-2。
表6-1-2 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体化进程简表:尝试阶段(1983-1993)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