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美女战略择偶通婚另类专著:超级达坂城》
(八)"以夷制夷" 俄罗斯人口仅为我国的1/10,俄国大学每年招生人数比我国工科招生总数还要少,俄国大学每年毕业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才20多万,我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却多达上百万,但人数少得多的俄国科技人员依靠其"理科基因"所带来的理工科天赋,科技创新能力却远强于我国的科技人员。解放军所需要的不少高科技武器装备,我们自己的科技人员因科技创新能力差而研制不出来,只得从俄罗斯引进,其中购买数十架苏-27歼击机及能生产200架苏-27歼击机的生产线,数十架苏-30歼击机,若干导弹驱逐舰、潜艇和水面舰艇以及S-300导弹等等。

引进高科技是要花大代价的,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从俄方引进的军工技术设备和武器装备,价值超过200亿美元,仅引进苏-27歼击机在中国的生产(组装)许可证就花了14亿美元,从俄国引进的某型军用飞机发动机大修寿命为500小时,但俄国却不肯向我国转让发动机维修技术,发动机还得送到俄国工厂去大修,关键零件也得依赖俄国人提供,虽然目前中俄关系尚好,但将万一因某种原因而恶化,昔日的老大哥就会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样翻脸不让帐,卡我们的脖子,俄国人在发动机维修技术上留一手大概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虽然我们的舆论宣称中俄是战略协作伙伴,可俄国人却并不这么看,俄国人一直把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俄国的报刊充斥着对中国不友好的言论。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中俄友好只是表面的,双方都对此心造不宣。在俄国更没有什么人对中俄友好感兴趣,有的只是对中国日益强大的担心和恐惧。从深层次讲,中、俄更多的是竞争关系,正当俄国许多军工企业摇摇欲坠时,正是中国的巨额订货把俄国这些军工企业从破产的边缘挽救过来,说得不好听点,是养虎遗患,为我们的竞争对手输血。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们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好的办法是借鉴我国古人所说"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夷制夷",原来含义是指古代中原汉族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以少数民族来控制、制约和征服少数民族。我们可通过中俄混血儿的"理科基因"所带来的理工科天赋,为我所用,从中培养出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可摆脱在高科技上对俄罗斯严重依赖的局面,还可反过来压制俄罗斯。这印验了一句老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也可以说是"以夷制夷"策略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变通和新应用。既然俄罗斯人的"理科基因"(理工科天赋)是打败希特勒的秘密武器,中俄混血儿的"理科基因"同样是我们与俄罗斯进行综合国力、科技竟争的秘密武器。也许有人会说"以夷制夷"的想法太离奇,然而这也是无奈之举,谁叫我国科技人员创新能力不强,不"以夷制夷",我们又拿不出其它什么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