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现状 悲怆的中国金融业改革



悲怆的中国金融业改革

——中国汽车业的老路, 也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宋晓恒

 

摘要:对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特别是中国各大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引发了很多争议。本人无意在各个争论中做出评价,这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可是作为一个金融爱好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青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学者(也许是高估自己),我有理由,有必要将自己的粗鄙见解呈给大家,如果因此而能引发大家的思考,本人幸甚至极。

 

在引入境外竞争者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到,中国各大银行较之中国蓬勃发展却无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业来讲何等相似,这使人不能不担心此举会不会有中国汽车业的命运。本文从中国金融改革的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和竞争过程分析入手,得出中国金融改革可能面临悲怆前景。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悲观预测,而是为了警醒和防范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有利于改革的成功。在文章的最后,本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金融业   改革  境外投资者 

 

随着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前仆后继”地与外资展开“甜蜜之旅”,我国民族金融机构向外资投怀送抱已蔚然成风。  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纷纷向老外抛出橄榄枝,一时间,中国金融机构倾巢出动,国际金融界已经完全被中国金融机构的滚滚秋波、脉脉温情给淹没了(如下图)!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而且步伐这么大?

 

需求分析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的事实。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改革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时间:因为中国要履行入世承诺,时间不等人,我们没有时间一点点的改。

我们的银行需要资本:中国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高;我们需要良好的管理,特别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我们需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能力;我们要盈利,没有盈利,其他都无从谈起。

 

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补充资本金,使其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然而中国资本市制约银行资本金的补充,加之中国各大银行经营绩效低下,不良资本比率居高不下,虽然经过不良资产剥离,可由于造成不良资产的制度因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使得银行利用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积累来达到扩充本金的难度很大,另外时间也不允许。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者私募扩股就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由于股市不景气、股经分离,企业到股市上融资的成本很高,收益不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大银行股改后到海外上市的原因。

 

供给分析

 

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模式、高附加值的服务、先进的风险防范技术和科技手段以及优秀的金融创新能力,这些是我们最想要的。我们想要,但它们能不能给是大问题。如果不能给,那么国内银行将直面来自外资银行在业务和人才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预计,外资银行将会更多的侵蚀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2005年外资银行在参股中资银行、经营地域扩张及本土化方面的走向最值得关注。另外,外资银行参股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参股目标的多元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监管机构对混业经营的限制,从而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

 

竞争过程分析

 

这种供给和需求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竞争格局可以初步分为四个阶段。

如下图:(国外战略投资者投资中国银行业收益假想图)

 

 

在第一阶段(对应上图Year 2005),外资进入银行业,基本遵循的路径是财务重组——引进外资——改制——海外上市。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收获的第一桶金,数量相当可观。 其实,境外投资者入股3大行的价钱都非常“划算”。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将投资36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10%股权,根据工行今年公布的半年结,入股价料只有15%的溢价,而建行之前引资的净资产溢价约为17%。而且,建行、中行在引资过程中,都对境外投资者作出承诺,一旦入股后每股净资产低于入股价,汇金将给予补偿,外资股东是稳赚不赔。另据报道,荷兰银行(ABN Amro)和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正就购买广东发展银行多数股权事宜进行谈判,同时与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新加坡星展银行(DBS)在参与中国首例国有银行私有化投资方面展开竞争。荷兰银行和兴业银行计划分别通过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当地企业集团中国华文集团组建的合资公司,以购入广东发展银行51%的股权。

据德意志银行的人士指出,目前在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的价格上存在一个“调价机制”。简单地说,如果当初确定的价格基础发生改变,那么中国政府要为此承担损失。这在新桥投资参股深发展、汇丰入股交通银行当中都有所体现。

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外资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呢?借助于中国汽车业的先例,我给出的答案是“捷达车”,喻指在中国先进的、具有竞争力的,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二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所谓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公司治理模式)

 

在第二阶段(对应上图 Year 2006),由于中国对外资开放了金融市场,允许外资在中国建立全资子公司,这使得外资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途径更加宽阔。为了扶持子公司,他们会将在中国市场积累的、中国各银行唯独具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资源(主要是金融客户资源和中国近期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和利润源源不断地输往子公司。我把这种现象称其为补贴(Subsidize)。非常类似于中国汽车业的以市场份额换取股份的“壮举”,以至于在国际市场上扛起中国民族汽车业大旗的不是长春一汽、上汽等,而是像“齐瑞”这样不入政府法眼的“民间(营)”产物。而今天,来在讨论中国是否应该允许民间资本办金融机构的问题,这难道不是极大的讽刺吗?

 

在第三阶段(对应上图Year 2007)中国各大银行中的外资与全资子公司共同摇旗呐喊,围剿中国各银行。相当于用奥迪车同捷达车竞争。结果不言而喻。有人也许会问,外资究竟想干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中国在进入这些战略投资者时,规定外资必须长期持股,外资没有办法,既然出不去,那就里应外合,这在以往的中央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过程中已略见端倪。比如2000年10月18日,中石化在香港、纽约和伦敦上市时,英国石油、埃克森美孚和壳牌三家欧美石油巨擘斥资18.3亿美元购买中石化41%的H股股份。但禁售期过后,英国石油和壳牌于2004年2月和3月将其持有的中石化股份抛售一空。埃克森美孚作为中石化最后一名战略股东,也已在近期撤退。现在看来,三家国际战略投资者在投资中石化之后不仅获取了不菲的账面收益,而且取得了在中国部分城市石油终端销售领域的零售权。

 

在第四阶段以后的竞争格局就可想而知了,也许真的会陷入“落后了引进,引进了落后的怪圈”。也许真正能够挽救中国金融业的是金融资本。

 

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业现状 悲怆的中国金融业改革

 

    实施战略投资者的多元控制,善用国外风险资本;大力发展民间金融,形成中国金融业爆炸式增长;改革金融体制,留住金融人才,不要皇亲国戚;贯彻如下原则:股市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保护好中国老百姓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国宏,2005,《银行业“洋务运动”全面提速,中国金融全球化路在何方?》,博客中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015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首发1 司法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北京理工大学司法研究所执笔:徐昕 黄艳好汪小棠  引言  一、综合性改革  ——提升司法的独立性  ——废除劳动教养制度  ——行政诉讼法首次大修  ——健全冤假错案防范机制  ——司法解

深度报告:中国国企改革手册

国企改革:2014年最重要的政策主题中国经济事实上已经进入了改革2.0时代.改革2.0时代实际上是一场"分进合击"的博弈战,在这场战争中,协调各改革之间的关系,重点推进才能达到转型"合击"的效果.改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生活中

大行蝶变:波澜壮阔的中国银行业改革

大行蝶变:波澜壮阔的中国银行业改革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 向松祚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认可  2011年7月14-18日,我到伦敦参加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举办的主题为“欧债危机和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货

评"世行报告删除中国金融改革章节" 金融供给侧改革

评"世行报告删除中国金融改革章节" ----经济学不宜制约社会的制度世界银行(WorldBank)将其周三发布的关于中国经济的报告删除了一章,并称该章内容在发布前未经该行常规内部审核。在被删除的这章里,世行曾呼吁中国采取紧急措施,改革该

声明:《中国金融业现状 悲怆的中国金融业改革》为网友喜旧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