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运作管理 近代中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作的创新行为分析



内容摘要:近代中国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与运用方面虽然并未使用“创新”一词,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屡有创意,以迎合隙缝中谋生存发展的需求。同时,它们的创新行为也给当时社会带来种种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中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运用、创新

    近代中国商业银行在内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下,不断对传统业务加以改进和开发新的业务,并按利润最大化的要求组织资金运作,最终使边际收益等于资金的边际运用成本。本文试图对银行资金来源与运作两方面的创新行为作一尝试性探索,以揭开近代中国商业银行是如何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下获得发展、壮大的。

    一、资金来源的拓宽

    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壮大的基础,故各行都对之重视有加,以图争取更多的资金。从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看,主要有如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股本及其它权益资本。在经营较好的商业银行中,都呈现出不断积累扩充的趋势。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后简称为上海银行)的情况如下表:

                1926-193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股本金、公积金及未分配盈利变化表(单位:元)

年份 股本等数额 年份 股本等数额 年份 股本等数额

1926 3199961.7 1930 4546133.77 1934 9477221.60

1927 3224469.93 1931 7180966.67 1935 10237233.99

1928 3292012.51 1932 7175216.88 1936 12651225.58

1929 3417641.46 1933 7835260.56 1937 12662102.36

资料来源:《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年度营业报告》《银行周报》第11、12、13、14、15、16、17、18、19、20、21卷相关各期数字,整理所得。

由表可见,该行自有资本上升速度是极人的,十二年之间增加近四倍。如果我们追溯到该行成立时,其增长就更为惊人。成立时,资本才8万元,而二十二年之后,上涨了一百多倍。这点在其它银行中也存在类似的趋向,从中说明当时各银行都能积极创造机会以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做法,大力吸收社会余资,增强自身资力。当然,自有资本尽管增长迅速,但还是在总资本中占据极小的份额。二是发钞或领钞。这是旧中国特有的现象,从通商银行首开发行兑换券以来,前后共有31家银行拥有发钞权,其额是庞大的,参见下表:

                     1921-1934年中交等十家发行钞券表(单位:元)

年份 发行数 年份 发行数 年份 发行数

1921  94,948,965 1926 228,962,163 1931 393,367,870

1922 114,975,436 1927 262,164,410 1932 430,482,554

1923 140,489,048 1928 308,828,375 1933 494,113,124

1924 151,470,874 1929 350,236,497 1934 563,068,192

1925 205,006,026 1930 412,968,588

资料来源:吴冈:《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页12

发行钞券或领用钞券银行只须保持六成现金就可以获得十成资金的使用权,这点确实增强了各银行可用资金的数量,扩大了信用制造能力。然而,到1935年法币改革后,各银行的发钞权集中到中中交等三行,后来增加农民银行,并至1942年发行权完全收归中央银行。这样就剥脱了商业银行增加资金的便捷途径,使其在资金来源上不得不更加依赖于存款及其它负债部分。三是存款及其它负债。这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最为重要部分,也是各行对此开展拓宽资金来源的最重要领域。为了在资金来源中占有更大的优势,各行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广招徕,形成一股正当与非正当的竞争氛围。当时各大银行除了开办普通的存款业务外,还纷纷设立储蓄部以扩大收集渠道。其中,上海银行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为了吸取存款,它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储蓄方法,如教育储金、有奖储金、贴花储金、寿险储金、礼券储金等等,每种方法出台,还广泛利用广告等方式加以宣传。如此做法收效甚大,使该行由一家“小小银行”转变为旧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型商业银行。如下表: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存款变化表(单位:千元)

年份 存款额 年份 存款额 年份 存款额

1915 582 1926 31,426.75 1932 112,982.43

1916 1,445 1927 29,299.59 1933 128,170.79

1917 2,067 1928 44,241.04 1934 119,719.73

1918 3,414 1929 59,481.74 1935 131,897.70

 资金运作管理 近代中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作的创新行为分析
1919 6,229 1930 83,282.26 1936 153,803.68

1920 8,507* 1931 83,854.77 1937 129,216.70

资料来源:《银行周报》上发表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各年营业报告有关数字整理所得。*表示该年上半年(6月30日止)公布数字。

存款数量的大量增加,显然是它采用各种途径不断开拓资金来源的结果。这里还需一提的是该行首创“一元储蓄制”,广开了当时银行普遍不重视小额存款的做法。同时还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以集社会余资,如设立夜营库,即凡在银行办公时间以后之一切存款,均可投入于夜营库。其使用之法极便捷,存户若得银行之允准及缴付相当押租后,即可领用编号之藏银袋一只,又锁匙一副及夜银库门匙一只,存款时,只须将钞币以及支票等纳入藏银袋,袋口用锁关闭,除去本存户外,他人无匙可啓此袋。当藏银袋投入夜银库时,库之顶面有一门,凡存户之入口头。同时以藏银袋置于钢板上,门闭钢板亦随之落下,藏银袋即坠入库底。该库底高五尺八寸。……晨银行主管员将此门开啓,捡出藏银袋,侯存户前来当面啓袋,依普通存款办法入存户之帐。①上海银行在收集余资中所进行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当然,其它商业银行也对此下了极大功夫,广集余资,使得各行都有着非凡的成绩,基本解决早期银行业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如全国重要银行存款变化表:

                                 全国重要银行存款变化表(单位:元)

年份 存款额 年份 存款额 年份 存款额 年份 存款额

1921 496,987,041 1925 783,297,475 1929 671,714,375 1933 1,193,729,673

1922 525,143,773 1926 934,821,402 1930 833,931,193 1934 1,395,926,274

1923 551,427,259 1927 976,122,496 1931 971,569,335 1935 1,247,263,876

1924 625,663,967 1928 569,318,897 1932 1,026,067,900 1936 1,363,699,961

资料来源:系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中国重要银行最近十年营业概况研究》民国三二年版,页315及《全国银行年鉴(民国二五、二六年)》第19章,页67-72和页84-89有关数字整理所得。另1928年后的存款额是把中交两行的数字分离出去后所得。

存款增加极快,基本上改变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刚刚起步时所面临的资金短缺的现象,为资金运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资金运作创新

来源拓宽而来的大量资金为运作提供了条件,而运作是取得收益的另一极,故当时各行都极为重视。面对外资在华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强烈竞争,收益较高的行业基本为它们所控制的情况,本国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发展,都积极利用可用之手段进行创新,以此开辟新的盈利业务。

其一、对传统业务的不断改进、变通以适应新的形势。比如传统业务中最为重要的汇兑、保管方面,银行业都有所改善、创新。上海银行“办理收解汇兑,……自中国航空公司沪宜线开航之后,长江各埠汇款,改由飞函寄出,极感便利,兹值京平线开航之始,特将津浦一带汇款,亦由飞函递送。”②飞汇的创办即是针对航空事业的发展而对过去汇兑方式加以变通的,结果使得本国银行以此为手段,逐步把原先由钱庄等控制的内汇制夺到自己手中,增加资金应用的空间。接着该行又开展了国外汇兑部专办汇兑,“电汇、电汇款项迅速异常。汇票,买卖汇票价格公道;旅行汇信,旅行汇信各国各大商埠均可支用款项尤为便利;商业汇信,商业汇信为便利各界赴外洋定货起见,只须担保一函,由代理处将货押运来华,更为敏捷,利率费用尤为克己;押汇汇款,为各界出口货品归款便利起见,凡将提单等交来均可寄外洋,照归在未归到款项以前,需用款项与否悉听尊便;押汇贷款,即以出口货品将提单等交来抵用款项息率自当从廉计算。”①丰富多彩的国际汇兑为该行从外资在华银行中争夺汇兑收益广开了方便之门。保管业务,早期的银行,本代人民保管金钱及贵重物品等事,顾客以相当之保管费纳诸银行,而银行以此为主要业务。嗣后金钱之保管,一变而发生贷借之关系,于是银行之保管业务,遂专限于各种有价证券及贵重物品。②现在各行都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进和拓宽,由一般金银等贵重物品的保管扩及有价证券等方面。

其二、银行投放新业务的开拓。为了实现更高收益,商业银行在资金运作上下大工夫开创新的领域。当时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银行几乎都设立信托部经营信托等业务。如浙江兴业银行“为了应顾客需要起见,附设房地产信托部,简称兴业房地产部。……其营业概要为(一)房地产押款;(二)代客买卖房地产;(三)房地产经租及打样,并附设代理保险处,兼收定期分期两种存款”。③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各大商业银行都以信托部从事公债等有价证券的买卖,上海、交通、金城、浙江实业、浙江兴业、国华、新华、中华劝工、永大等银行的信托部还参加中国股票推进会,推进中国股票流通,促进投资和提倡实业等。并且各大银行还以此为契机,广泛经营保险等业务,形成了一种混合经营的局面。毕竟,中国股市不发达,从事此类投资的机会有限,使它们不得不在更广的范围内开拓新的盈利点。上海银行对此就有一套,在很多领域充当了领头羊的作用。首创小额信用放款,该行“参照美国茂立斯银行制度,在静安寺路分行,先行试办整借另还之信用小借款,使凡有相当职业者,有正当用途时,可得经济上之通融,闻其所徵之利息,为周年一分,而每月摊还之款,由银行按周年四厘计息,算还借款人,此项办法,在我国银行界实为创举。”④该行创办此类业务后很快就为其它银行所仿效并推广到其它阶层,如新华银行把此方法推及到工厂职工,“……特在杨树浦路第三办事处试办工厂职工信用放款。其办法手续,较原办之小额信用放款,更为简便。闻每户借额亦较小,以借款人本人两个月之薪工为限度,至多不得超过一百元,期限至长六个月,可以分月摊还。”⑤面对如此情形,各大银行又采用新的手段以吸引客户,如上海银行对信用借款进行了变通,给予能按时归还的客户以一定奖励的办法,让有信用的客户留在本行内。“……凡自本年(指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一日起,借户准期付款从无延期者,于借款全数清偿时,赠以一元之储蓄折一本,以资鼓励。”⑥小恩小惠以吸引顾客,确实起到一定作用,把那些诚实守信的顾主留住,并还以此为基础扩大到其它范围,真正做到稳定老客户而又增加新客户的效果。当然,城市盈利行业毕竟有限,银行面对不断增长的存款急需寻找新的出路,而此时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流向都市导致资金枯竭、经济日益衰败的现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产生了一种关注农村的呼声,相应地,卓有远见的银行经营者也开始以不同方式涉足农村这块处女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近与华洋义赈会订定合办农业放款办法。以二万元入手试办,数目虽小,此实开吾国银行界投资于农业之先河,亦为吾国农业建设开辟一条新途径。”⑦1931年在农村放款后,效果极好,信用比之城市高。为此该行又扩大放款范围,开创出新的途径。如在乌江试办耕牛保险“上海银行特设农业部,专办农民贷款事宜,并指导农民组织合作社,成绩甚丰。今在安徽乌江试办耕牛保险,凡农民之耕牛,均可向该行保险,酌收保险费。该行对耕牛之健康时常检验,如打防疫清血针等。”⑧同时又试办耕牛押款:“……该行内另设农业合作贷款部,专治其事。其初步计划,在江苏之江宁、安徽之滁县。试办耕牛会两处,入会手续简单,凡有耕牛兼相当生活能力者,均可入会。会章为七人以上,即可成立一组。纳入会费五角。保险金五元。会员有欲将耕牛押款者,按牛之大小,评定押款二十元至三十元不等。但须会员互相担保定期六月还本。利率最高不得超过一分五厘。押款之牛,仍交原主自行管理,不得盗卖牵逃。”目前,已经设立者,有两处“一为江宁县之湖熟镇。该会湖熟镇农民抵押贷款所经办,自六月起迄今,已押款之耕牛共一千三百零六头,付押款一万三千三百二十九元。一为滁县之施家集,由该施家集农产运销兼营合作社经办。只组织耕牛六十二组,已押款之耕牛计一百六十七头”。①农村放款很快就为其它商行效仿,形成一股贷农高潮。当然,商业银行为了增加盈利行业,不断进行新的业务创新,确实为银行扩展业务起了很大的作用,增强了资金运作范围,提高了盈利能力。

    其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服务创新。竞争激烈的时代,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业务开展顺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商业银行都利用各种条件为顾客提供全面服务,形成了“金融超市”式的综合服务,抑或“金融专卖店”式的专细服务。这种现象在近代中国商业银行中也有着广泛的创新(以上海银行为例):一方面从服务理念上加以革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陈光甫曾说:“与人竞争,当持公道。人惟自利,我则服务社会;人学官僚架子十足,我则和平待人;人犯堕落,我则守正;人犯奢侈,我则勤苦;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烦琐”,“为社会服务,利在其中矣。”②当时该行还提出了“银行为我,我为银行”的口号,并制定出十条服务细则,对员工的态度进行了规定,真正把上述服务理念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以实际的行动改善服务质量及其相应服务社会的措施。上海银行开办不久就在中国首创了旅行社,此举虽然早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为银行内人士所反对,但总经理陈光甫认为设立旅行社能使人“每因旅行社而思及本行”,使人觉得“盖天地间事物有重于金钱者,好感是也。能得一人之好感,远胜于得一人之金钱,今旅行部博得社会人士无量数之好感,其盈余为何如耶?”③该行通过此法达到了扩大业务的目的。因为伴随旅行部而生的是发行中英文两种旅行支票,分为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四种,由旅行者签字为凭,支取时,须核对其签字相符,方能照兑,为旅行者川资之保障,即途中遗失,亦无所碍。④此外,该行还利用其它手段来方便顾客。如面对当时币制紊乱状态,为方便人们日常交易,该行首创采用银两与银元并用制。虽然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却符合人们的需求,故此举赢得了人们的一片赠誉之声,无形之中获得了大量客户,扩大了业务量。接着增设公共电话“啓者敝行素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兹承交通部上海电话总局委托,代为经理西门及小东门两处公用电话,藉以增加各界之便利,按敝行营业种类,如存款、放款、押汇、汇兑、信托、储蓄等等皆以便利顾客为鹄的”。⑤办理公用电话,给人方便,却使得银行的名声由此而传开:一方面起到了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充当免费广告作用,使人们在接受服务中加大了对银行的了解,为银行经营理念的深入人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为银行带来额外的收入,为保留在银行的大量现金找到出路,增加业务收益,并且还可以通过电话业务加大对社会的沟通,了解社会需求动向,为银行进一步开拓新的业务铺垫基础。同时,银行业还广泛兼营代理运输事业,“代理运输机关,可以因陋就简,其设立与收缩,亦较可自由:是则金融业欲图扩展金融业务时,不妨即择定地域,先行分设代理运输机关,俟对于该地物产,金融,人情各方面,皆熟悉以后,认为有分设金融机关必要时,再行分设;亦可先托运输机关,逐渐代办金融业务,俟亦有成效,再行正式分设金融机关。”⑥上海银行对农村贷款就有通过先代理运输事业,然后不断向新区域扩展的尝试。这点根据后来的经营效果看,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途径,避免了众多不必要的费用,为直接开辟与自身有着密切关系的工业企业提供原料的产购销一条龙服务创造了契机,不但为银行赢得了大量的利润,而且为厂商减少了费用支出。如该行成立了农业合作贷款部,就先后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南、陕西五省设立运销合作社。通过它们,上海银行把农村放款、农产品抵押、收购农产品、运输产品、销售给需求该原料的厂商所有环节联结起来,达到以极少的资金换取巨大的利润。并还获得“服务社会”的美誉,如此盈利真是一箭多雕的目的。另还需指出的是本国银行对于当时营业时间也并非完全采用外资在华银行的做法,周末不营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变通,以争取更多的客源。如浙江兴业“自十九年一月起,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仍照向例,上午九时起下午五时止;每星期六改为上午九时起,下午三时止,并为便利顾客起见,于星期日上午十时至十二时,亦照营业”。①

    其四、金融技术方面创新。技术进步是推动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变迁的主要动力之一,并以此为基础能够为银行本身和其客户降低成本、更快获取资金和相关信息,节省彼此之间的人力、物力等,还能为此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及资金运作效率。如上海银行“……对于顾客,无不力求便利,以副雅意,近因储户激增,应接不繁,办理存折登记,每劳顾客久侯,殊负敝处服务本意,特向美国订购各种新机器,替代人工,以期迅速,兹已收到一部分,特先从总行零存整取户开始办理。”②当然,金融技术上创新不但提高了银行自身效率,节省成本;而且还为银行吸引了更多新的客户,开辟新的盈利源,起到较好的效果。

另外,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也进行了创新。当时各大银行都逐步采纳国外商业银行开辟的金融产品,对之加以改进以适应本国的需要。如期权、期货、套利等方面,本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使用,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新的金融产品并没有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利用。

三、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创新性影响

近代中国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与运用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性尝试,众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来源方面,通过银行业的广泛开拓,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较大型的商业银行,如上海银行,存款额已经上升过快,库藏过多,大量现金无法找到适当的出路,给银行的收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它们都采取各种措施对资金的存入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限制;而运用方面,各银行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尝试,开发出许多新的放贷领域,获得了很大了进展,取得了优厚的收益,但受到当时内外因素的影响,资金的运用一端远远没有满足库存现金的出路要求。当然,商业银行的上述创新行为尽管没有完全解决银行收益性方面的问题,还是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第一,银行拓源方面的创新活动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财富观。过去,人们一般受到“淡泊名利”、“财不露白”等观念的影响,不会把自己的财富炫耀于人,而只是把财富窖藏起来,或者更多的是投向于土地以保值抑或转向仕途(捐官、买官之道),如此思想直接约束了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能力。正如时人沧水所言“……吾国人缺乏储蓄心,致将所有之金钱,闲置于手中,不能出其所蓄,以流通于社会,此实资本缺乏之根本原因”。③而存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又是最为主要的资金来源。现在,通过各商业银行上述资金来源方面的种种开拓,给当时社会各阶层都造成了很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财富观点,把多余的钱财存入银行。这点可以从当时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的迅速上升中得到佐证(参见前表)。

第二,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领域的创新活动,直接影响了传统金融居高的放款利率,一定范围内改善了较高利率的约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农村地区,在银行等新式金融工具尚未介入农村以前,农村普遍流行的几种融资方式,象合会、典当、一般借贷等,它们的利率都是相当高的。如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佐藤宽次曾说过:“中国农民借贷利息最低为百分之二十五,最高为百分之九十五,如此高利贷在日本实罕见”。④当然这是外人在华调查观察的结果,其所得只能低于实际之数而不能高于实际。按当时中央农业实验所的统计,农村借贷利率,很多是在四分以上,“1-2分 9.4%,2-3分 36.2%,3-4分 30.3%,4-5分 11.2%,5分以上 12.9%,合计为100.00%”。⑤ 如此高的利率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来,伴随银行资金的介入,利率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贷予合作社的款项,“月息一分或九厘”;①而各省、县市农民银行利率虽然各地有所不同,但相差不大:江苏省农民银行放款利率,据其组织大纲所规定“以贷于农民所组织之合作社为原则,……合作社放款利率,最高不得过月利一分,其他放款利率,不得低于当地合作社之利率”②;浙江省农民银行放款利率惟均以月息一分为最高;四省农民银行放款以当地借款最低利息为标准,在动产抵押,银行对合作社收月息一分等③;而对于中国银行、金城银行、交通银行等,其放款利率亦复如此。由此观之,商业银行的农村放款利率明显低于传统的;银行的如此行径,不但直接冲击了农村高利贷者,迫使其降低利息,同时还间接打击了农村的传统金融组织,使他们也不得不趋向于新式金融组织的贷款利率,从而虽在种种压力下,银行对农村地区的贷款,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利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方面的创新尽管大多是在外国在华金融机构等的强烈竞争下进行的,但它们的创新行为还是为我国维护和收回了大量的权益,便利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如来源方面,外资银行凭借治外法权及其它经济政治特权的保护,阻挡来自外界的干涉,提高银行的信誉,为其赢得了大量的客户。据时人的记载,早期到外资银行存款的人很多,以至有时需要疏通银行买办才得以存入款项,甚至他们不但得不到利息,反而需提供给银行手续费、保管费。如此情况严重影响到华资银吸收存款,为此,本国银行采取提供利息和为客户创造各种便利条件等办法,才逐步扭转国人偏爱外资在华银行的做法,把多余的钱财存入本国银行。运用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国际汇兑,早期完全为汇丰等外资在华银行所操纵,后来伴随上海银行、中国银行等的介入才打破了外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收回了部分权益。当然,本国银行在其它方面的创新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和挖掘的作用,并且创新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这里我们无法一一列出。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商业银行在拓源、运作上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众多领域有着突破性的开创,很多东西直到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它们的创新活动仍有着极大局限,某种程度上来看,只能算作一种“小打小闹”的行为,尚未形成气候,基本停留在探索而不成熟的阶段,但我们无法否定的是它们的创新不但对银行业本身的生存、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影响确实改观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气,便利我国以金融为导向的现代化进程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20076.html

更多阅读

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建设的思考(节选) 成品油定价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已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决策方面具有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同时,由于对客户资源的争夺,金融机构之间的贷款价格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贷款利率定价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 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风险管理工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风险管理工作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持续改善资产质量,不断优化业务结构,逐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全行业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 中国商业银行能因客户而变吗?

很多商业银行的CRM只是实现了过去手工操作的自动化,离“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相距甚远 韩先生是一家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的普通持有者,他并不清楚什么是CRM(客户关系管理),但一件事让他有了对CRM最直观的了解。他去年给自己的信用卡开

声明:《资金运作管理 近代中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作的创新行为分析》为网友桃花散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