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旅游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理解做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互联网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信息形态。在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互动的过程中,信息创造者和信息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信息传播媒介格局转移,并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持续变革;公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和信息观念也与过去有了较大差别。新的形势将引发对旅游营销的再思考。
网络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以往的信息传播主体格局,旅游信息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政府和官方媒体垄断了大部分信息发布权,来自社会的信息要经过严格的审定和复杂的程序,才能进入大众传播。而如今,WEB2.0时代开启了一个用户贡献内容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我们看到,互联网上的大部分旅游信息,并不是官方网站传播的结果,而是专业旅游网站、商业机构以及记者、摄影者、博客作者和旅游俱乐部等贡献的。正如新浪网的博客频道已经超过新闻频道而成为第一大浏览频道,旅游论坛、游记频道、博客圈等也成为网上最热门的旅游栏目,影响着网民的兴趣和出游选择。
消费者的信息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人们依赖官方途径获取正确的信息,对旅游信息和旅游产品往往希望由官方打上权威的标签。如今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渐渐习惯了接受多方的声音,多元的视角,乐于用独到经验在信息的丛林中摸索属于自己的小径,也善于从其他网民的评价和推荐中识别产品的良莠,反而官方推荐常常也只是被当作一家之言来看待。网友们鲜活的旅游体验和独特的发现,引导着其他读者对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选择。总的来说,网络信息指引着行者的脚步向更广阔的地域延伸,传达着对旅游资源的宽泛理解,也传播着“自由行”的文化。
而作为上述两点基础的,是媒介格局的变化。2007年1月,CNNIC统计调查表明中国网民普及率突破10%,在北京等城市突破30%,机构预计互联网将迎来高速增长的拐点。在旅游者中网民比例还远远更高。多项实地调查表明,互联网已超过传统媒介而成为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媒介。同时,网络信息资源的无限丰富,使上网者日益成为“信息重度消费者”。中国观众看电视每天不到三小时,而互联网发展的短短十几年间,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已经有两个小时了,这种变化是巨大的。信息受众尤其是年轻人正在向互联网转移,对电视、报刊和人际信息渠道的依赖逐渐减少。调研表明,上网查询旅游信息的人多数要浏览3~10个甚至更多的旅游网站。新媒体不仅是电脑,还有手机上网和GPS导航,指引着人们出行的脚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信息的世界正左右着人们在“物理”世界的选择和行为。
这种社会信息形态的变化对旅游营销有何启示?很明显的一点是,要重视互联网这个传播渠道,更应当在制订营销策略时考虑到互联网的社会化信息传播特点。很可能让你怦然心动去远行的,是网上瞥见的一组美图,或某位网友对旅途的深情讲述。旅游营销者不妨更多关注博客、论坛、用户推荐、新闻定制、维基百科、社会网络以及即时通讯等网络传播技术,关注网络口碑营销、社区营销等新概念。在旅游宣传促销中,充分发挥网民的作用,发掘社会化信息的价值。
同时,面对更平坦和更网状的社会信息传播结构,政府介入互联网旅游营销和信息服务时也应重新思考其定位。在一些地区,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正在成为互联网旅游的积极介入者。但种种观念却流露了他们仍对互联网前沿动态缺乏了解。当他们试图表达只有政府提供的旅游信息才是最真实、权威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关注Google map或城市吧(city8.com),这样的传播技术已将官方与权威之间的联系消弭;而电子地图、位置导航等等公共服务和商业交界处的领域,也已悄然划入商业公司的地盘。在旅游宣传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一些领域,由单纯的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合作推动过度,是大势所趋。政府应充分关注市场力量的发展,做好补缺与引导、扶持与推动、管理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