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其中6个月贷款利息提高0.1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则保持不变。
央行的举措无疑更多的是针对经济全局问题
央行此次的调控措施针对的是全局过热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房地产),重点是要控制投资增长过快,反弹力度过大的问题,这一举措也标志着政府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另一方面,提升贷款利率对于需求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于当前盲目的房地产消费需求是一剂清醒针。
不过本次上调贷款利率虽然是从经济全局的角度来处理的,但由于加息的幅度并不大,本次调控重在加强心理预期:对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的预期。关于央行采取的加息手段,如果从纯粹控制信贷的角度来看,也许没有增加法定准备金来得快。但加息无疑更多的释放出一种更为明确的信号:如果投资和信贷依然过热,则再次加息将是必然的选择。利率政策的变动无疑是最有持续威慑力的。 上调准备金率对当前过热的投资领域的控制力度无疑没有加息来得更准确,因为上调准备金率调控的是总量,不排除各类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于本已经过热的投资领域(如房地产以及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的贷款力度,反而缩减一些需要鼓励投资的领域。笔者预计对于过热领域的信贷控制将可能更多的是通过"窗口指导"等带有行政干预的措施来进行调控。利率上调具有更多的先见性
由于此次加息仅仅是针对贷款利率,而存款利率维持不变,这无疑是避免了因加息引起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并继续维持着对启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引导。此外,由于当前因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的资金流动性过剩明显加剧了国内资产泡沫化的趋势,加息作为紧缩货币的工具,将加大资金的成本,这对于预防资产泡沫也是有利的。
2005年底以来,全球几大经济体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快速增长趋势,各大经济体几乎同步出现了上调利率的需求,以避免将到来的通胀问题,也因此长期利率出现逐步走高的苗头。可以说全球资本的流动性方向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目前来说只能是一种半萌芽状态。全球经济的这种变化可能会带来全球资本流动的结构性调整,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大,中国今后的发展将更多的需要依赖内在的发展动力。而当前显示出的投资过热和净出口过快增长无疑继续恶化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通过利率这种资本化手段相比较于准备金调整具有更多的经济活动内在调整性质,这对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引导力会更加有效果。 中国调整利率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先见性的。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环境下,利率问题从来都是与汇率问题紧密相连的。由于国内经济调控将越来越趋向于采用利率这种市场化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个人预计中国关于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将会提速。对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控制将可能会放松。 不过,如果加息后信贷增长依然过快,则直接影响力度更大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依然是央行下一步可能考虑的政策。说明:文章为原创,如需引用或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姓名以及个人博客主页地址:http://chenhonginvest.aihu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