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零距离认知华尔街: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
最后,只能由国会出面赈灾,耗资1500亿美元的巨额纳税收入注入这些机构,让它们渡过难关。同时,1989年,国会推出了《金融机构改革、恢复与强化法》(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form, Recovery, and Enforcement Act),重新实施1982年以前对储蓄机构有关资产选择的限制,提高储蓄保险费用,实施与商业银行同样的监管标准,并设立储贷会监管署(office of thrift supervision,OTS),负责对储贷会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管理。 至此,一场放松管制的实验,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鸣锣收兵。储贷会的危机,与其说是时运不济,不如说是因为缺少风险意识,急功近利,再加上几乎没有任何监管措施,放任自流所致。所以,放松管制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不要监管;银行的监管还是要与时俱进、与日俱新、不可松懈半分。这场危机过后,储贷会经历了合并兼并风潮,又接二连三被商业银行购买吞并,现在已经所剩寥寥,不再在金融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美联储重新解释《格拉斯-斯蒂哥尔法》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奉行全能银行政策,如德国、瑞士、加拿大等,一个银行基本上可以从事任何金融业务而不受法律限制。英国与日本也分别在近二十年,进行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突破了传统分业经营的框框,采取了全面混业经营的模式。相比之下,美国银行的分行、分业、条块经营的劣势显而易见(跨州经营的限制早在1994年通过《州际银行与分行效率法》(Interstate Banking and Branching Efficiency Act)时被取消)。面对国际和国内金融业的激烈竞争,而变更法律条款又一时半载遥遥无期时,美联储便当机立断,单方面重新解释法规,以利银行扩大地盘,重整旗鼓。 1986年,美联储首次对《格拉斯-斯蒂哥尔法》中的第20条(section 20)进行诠释,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主要从事"(engaged principally)证券业务,但词语用得模棱两可,没有对"主要从事" 作具体定义。美联储便觉得有机可乘,单方面将"主要从事"界定为5%:只要证券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入不超过银行总收入的5%,便不算违规,可以大行其道。这其实是在为一些商业银行承销商业票据、市政债券和住房抵押债券等业务大开绿灯。 1987年,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主席。在他领导下,1989年,美联储再一次重新解释第20条,将"主要从事"的定量从5%提高到10%,以便商业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承销。这类项目所涉及的规模和金额,一般都比前一段所提及的商业票据等项目大得多。 与此同时,国会一直试图推翻《格拉斯-斯蒂哥尔法》,但每次到最后都遭到众院否决。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焦点,是由谁来主导合并后金融巨鳄的监管,OCC和美联储都欲争霸领袖人物地位,争执不休,不可开交。 1996年,美联储又再一次采取惊人之举,将"主要从事"的上限进一步提升到25%。这一举动,事实上宣告了《格拉斯-斯蒂哥尔法》在分离银行和证券业务方面的无效。任何一家银行控股公司,若想从事证券业务,基本上都可以维持在25%的上限内,银行总还有很多其他业务带来主要收入。这是个重大的解放银行手脚的举动,让银行放手大胆,挺进证券业,达到事实上的混业经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国会不取缔《格拉斯-斯蒂哥尔法》,美联储只好单方面独立行动。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1999年) 1999年10月22日,经过25年12次的尝试,国会最终决定废除《格拉斯-斯蒂哥尔法》及《银行控股公司法》的限制,取而代之以新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又称Gramm- Leach-Bliley Act(GLBA),是根据提议该法案的三个国会议员的姓氏来命名的。 新法案允许美国金融公司及所属子公司、分公司可以从事任何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金融业务,而不受到法律约束,从而结束了美国半个多世纪分业经营的局面,宣告混业经营的正式到来。新法案出笼前,《格拉斯-斯蒂哥尔法》等限制经营的法案,已经日益遭到侵蚀,支离破碎。新法案一劳永逸,彻底放开,允许金融全能公司的存在和运作,并定义这类公司为"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取代过去的"银行控股公司"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