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上网成瘾 每天能有95.3%的中国青年上网吗?



  从事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以来,笔者浏览了一些民意调查参考书,也接触了不少民意调查报告,包括社会媒体上发布的一些来自各种调查机构或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但也时常对一些貌似客观的民意调查结果产生怀疑。2007年10月18日新华网上发布的一篇题为《调查:中日青年媒体使用现状,互联网是最爱》(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07-10/18/content_6901376.htm )的新闻中所发布的每天有“95.3%的中国青年使用电脑上网”的调查结果,尤其让我感到心里不是滋味。目前社会上有些所谓的民意调查,是不是太随意了?

  据该新闻披露,这项调查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合作开展的一次网络联合调查,此次公布的部分结果,包括中日两国青年媒体使用时间、媒体接触偏好、新闻获知渠道、媒体印象和媒体信赖度等。应该说,这项调查的初衷是好的,调查内容也是很有意义的,有助于人们了解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对媒体的使用情况,也有助于对中日两国乃至其他国家、地区之间进行比较。但问题是,什么样的调查范围才能代表整个国家?什么样的调查对象才能代表中国青年?如果不能把这两个基本问题解决好,那么调查结果势必将只是银样蜡枪头。

  从该新闻中可以看出,这项调查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定量抽样的。通过互联网能进行定量抽样吗?如何进行定量抽样?所谓的定量是按地区?按性别?按年龄?还是按职业?按城乡?是先选中被调查者再询问,还是先询问再筛选?抽样是等距还是简单随机?这是第一组疑问。对此,新闻稿中都没有说明。

  第二个疑问,调查样本框的确定是否有误?本次调查的总体是中日两国青年,可是抽样框却选择了分别居住在北京、上海、东京、大阪的年龄在20-29岁且能上网的青年。20-29岁的青年我们姑且先不考虑,假定这个年龄段的人就是青年;总样本量1200偏少,影响置信度,我们也暂不讨论,假定这一样本量是有代表性的。但问题是,北京、上海能代表中国,东京、大阪能代表日本吗?能上网的青年能代表全国青年吗?上述四个城市都是大都市,城市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国际化水平都比较高,但依据这样的抽样框所调查出的结果也只能说明大都市青年的媒体使用习惯,而绝不可能代表全中国或全日本。因为,至少在中国,肯定有绝大多数的青年与大都市无关,与电脑无关,与互联网无关。

 拿中国比较发达的省份江苏而言,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发现电脑的普及率并不高,而平时能够上网的人就更少。关于这一点,从江苏县级小康监测评价体系也能得到参照。按照江苏省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达标县的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只需要40台,而目前江苏全省也才有9个县(市、区)实现了小康。电脑拥有量是与家庭收入有着密切关联的。这意味着,没有达到小康的地区,其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一般不会超过已经达小康的地区。根据2007年江苏统计年鉴,2006年末江苏城镇居民家庭百户电脑拥有量为52.48台,而据业内人士介绍,同期江苏农村居民家庭百户电脑拥有量只有4台。在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为51.9%的情况下,无论对现有的城乡家庭电脑拥有量资料进行简单平均还是加权平均,其结果也都不可能超过30台。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的江苏尚且如此,其他欠发达地区、贫困落后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当前的中国,能够经常使用互联网的还是少部分人,而通过互联网对这样一些特殊群体所进行的调查,只能算特殊调查,其结果也只能当作特殊结果。也就是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合作开展的这次网络联合调查,结果只能代表上述四个城市,或者充其量能够代表两国的大都市。

  尽管新闻中也表示,由于中日两国的网络环境、IT发展水平、用户使用习惯等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次调查采用了网络调查的方式,被调查者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了倾向于使用电脑和网络的人群。因此,在分析两国的调查结果时适当地进行了偏差值换算,以确保调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但是,偏差究竟有多大?有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都是一个疑问。无论怎样换算,这个结果都不可能准确。因为样本中根本就没有涉及非大都市的地方和人群。

  从历史和现实情况看,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根据《日本城市研究》一书(杜建人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披露,1955年日本都市人口达到约5000万人,为全国人口的56.1%,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现象,同时约有34.9%的人口集中于人口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从而大体上完成了日本人口的城市化。可想而知,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完成城市化了的日本,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应该到了怎样的发展水平。而据国家统计局最近披露的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资料,200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显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没有达到五十多年前日本的水平。因此,即使东京、大阪的样本能够代表日本,北京、上海的样本也绝不可能代表中国。

由于上述两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好,使得此次调查的结果明显经不起推敲。这里仅举一例。该新闻称,在每天经常接触的媒体(多选)调查中,95.3%的中国青年使用电脑上网,83.8%的人利用手机进行通话,83.5%的人利用手机上网,77.7%的人收看电视。看得出,这个结论明显带有互联网色彩,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的必然谬误。因为,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的前提肯定是被调查者全都能够上网,并且经常可以上网。这就使得整个调查建立在两国青年都能经常使用互联网的假设上。而这个假设如前所述至少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一旦这个大前提都不成立,那么整个调查结果势必不可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即,既不能代表国家,也不能代表青年。所以,这样的民意调查报告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将这样的调查结果向社会发布,也是极不严肃、极不负责的。

  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日常使用真的已经超过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了吗?让我们来看另外几组相关数据。2006年9月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所做的一项面向全省各个地区、各类职业与收入人群的有关政务公开的民意调查表明,百姓了解政策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文化程度、何种身份,通过电视、报刊了解政府政策的人最多,分别达74.9%和49.9%,而通过互联网了解的仅有19.7%。另据国家统计局信息化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2005年每百人计算机数仅为8.02台,每百人宽带用户数仅为5.29个,信息化程度不能算高,许多人根本没有上网条件。从全省范围看,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媒体是电视而不是互联网,其次是报纸,然后是广播。因此,互联网的媒体影响远没有电视大。新闻中所谓每天“95.3%的中国青年使用电脑上网”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站不住脚的。中国青年一共有多少人哪?有多少生活在大都市?有多少生活在农村?有多少连温饱都没解决?有多少连电脑都没见过?还以江苏为例,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江苏20至29岁年龄段的人口,市46.4%,镇20.2%,乡33.4%。这还是在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的江苏,全国的这一比例绝不可能超过江苏。江苏的电脑普及率尚且不到40%,何况全国?那些连电脑都没有的人,你还把它归入每天能上网的行列,怎么可能让人信服呢?!我们的一些研究人员对国情、社情、民情实在太缺乏了解了,他们坐在冬暖夏凉的研究室里,还以为天下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都象他们一样,每人一台电脑,随时可以上网呢。他们真应该参与到面向所有人群的简单随机抽样的电话调查中来,从直接对话与交流中感受一下大多数被调查者的文化素质、生活状态、现实感受,这将有助于修正他们当初的错误判断。

 青少年上网成瘾 每天能有95.3%的中国青年上网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最让人动容之处就在于对民间疾苦的发自内心的关切与体认,这也是做好民意调查工作的前提。作为一项以收集民众意见为主的统计调查活动,任何民意调查都是有局限性的,调查结论也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应该容忍的只是细小的错误,而绝不能容忍过大的误差,特别是要防止和避免定性上的偏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民意调查工作者胸中有世界,深入了解社会状况和百姓冷暖,精心设计方案,缜密实施调查,关注“一枝一叶”,关注每一个细节,不断增强调查的科学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保样本能够代表总体,确保调查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推敲。只有这样,民意调查的结果才会被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所信赖,民意调查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8475.html

更多阅读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有哪些 青少年网络成瘾论文

  1、角色的混乱。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尤其当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转向虚拟的网络社会寻求安慰,消极地逃避现实,这对青

旅行社有义务提醒旅游者购买意外保险吗? 旅行社人身意外险

旅行社有义务提醒旅游者购买意外保险吗?黄恢月案例简介武女士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行前旅行社的业务员告诉她,旅行社已经为她办理了保险,请她放心地参加旅游团。在行程中武女士不小心崴了脚,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旅行社支付保险

声明:《青少年上网成瘾 每天能有95.3%的中国青年上网吗?》为网友承诺早已泛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