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上帝在向你微笑(3)
系列专题:《做人做事的取舍艺术:舍得》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要四处去出风头,不要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 放弃竞争 唐朝有一个叫谢原的人,精通词赋,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传甚广。 有一年春天,谢原到张穆王家做客,张穆王亲自接待他。 饮酒畅谈之余,张穆王让自己的小妾谈氏在帘子后面弹唱。 谢原仔细一听,谈氏唱的正是自己所作的一首竹枝词。 张穆王见谢原听得十分出神,干脆叫谈氏出来拜见。 谈氏长得非常漂亮,她接着又把谢原所作的歌词都唱了一遍。 谢原十分高兴,犹如遇到了知音,对谈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站起来说:"承蒙夫人的厚爱,在下感激不尽,只不过夫人所唱的是在下的粗浅之作。我应该重作几首好词,以备府上之需。"次日,谢原即奉上新词八首,谈氏把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这样一来,谢原和谈氏你来我往,日久生情,终于有一天,谢原向谈氏表白了。谈氏虽然心里欢喜,但自知是张穆王的小妾,身不由己。 于是,谢原亲自去拜见张穆王,请求张穆王成全。 照理说,世上的哪个王爷遇到这样的事情不会大发雷霆呢?但张穆王却哈哈大笑起来:"其实我早有此意了。虽然我也喜欢她,但你们两个是天生的一对啊。一个作词,一个谱曲,一个吹拉,一个弹唱,你说,这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 谢原没有想到张穆王如此大度。 后来为报答张穆王,谢原把此事做成词,谈氏把它谱成曲,四处传唱。张穆王成人之美的美名马上传播开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来投靠他。
成人之美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君子风范。这种风范也就是我们时下经常提到的绅士风度。只有当这种风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时,天下才会安定,这个社会才会和睦。孔子正是用这种乐道好施、与人为善的亲和力,去感召笼络一切人,去组合建立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 今天我们成他人之美,明天他人就会成我之美。世界是一个和谐的世界,成人之美是这个和谐世界的最美的乐章。 我们都知道《大长今》这部电视剧,里面有很多成人之美的感人例子,尤其是皇帝中宗。由于国事繁重,中宗常常忧心忡忡,因此长今时常劝他要敞开心扉,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向最信任的人倾诉。中宗和长今接触频繁,渐生爱慕,尤其是当他知道长今就是多年前给他送酒的那个小姑娘时,更是觉得他和长今是缘分天注定。可是当他知道长今和闵政浩的缘分比他还要深的时候,心中升起了一股醋意。 中宗问长今是不是喜欢闵政浩,长今点了点头,这时候中宗就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他明确地告诉长今,他爱慕长今,但不会逼她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天,中宗约闵政浩比赛射箭,一时难忍心中的愤恨,想要一箭射死闵政浩,但是终于还是忍住了…… 中宗犹豫到底要不要封长今为后宫,此时闵政浩求见,告知中宗他曾经打算和长今一起逃离宫廷,但是又回到宫廷来,是因为长今想要发挥她的所长,继续行医,这是他爱慕长今的方式。他也恳求中宗爱惜长今的才华,不要封长今为后宫,但是要任命长今做中宗的主治医官。中宗终于下定决心,不畏一切艰难,任命长今为正三品堂上官,下赐大长今的称号,闵政浩则被流配到异乡。后来,中宗的病情每况愈下,他秘密下令让内侍府的人将长今送到闵政浩被流配的地方,希望两人远走他乡,避免被朝廷官员追杀,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保护长今了。
更多阅读
第23节:中国在历史性临界期(1)
系列专题:《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舒立观察》 当然,政治体制改革可称"知难行更难";在中国推进民主离不开"文化合理性"的中国特色,又是"难上加难"。虽然繁荣的经济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政改作为空前复杂的浩大工程,仍然要求政治家有高
第23节:你们在伤害孩子,你知道吗?(2)
系列专题:《全方位测试:20,30,40,男女心理天平》 20 50% 23 75% 26 90% 如果你得了17分,说明你的孩子比29%的同龄人,更会受到父母的无心"伤害",如果你得了26分,说明你的孩子比90%的同龄人,更会受到爸爸妈妈的消极影响。总分越低,
工作落实不到位 第23节:第二单元 工作到位的3大要点(2)
系列专题:《消灭你的“浮躁病”:工作重在到位》 这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我们报社没有,别的报社也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有人说:“你要去的地方大多是原始森林,里面是什么状况你都不知道,万一有什么猛兽之类的,多危险啊!”
毒妇重生向善记 第6节: 生而向善 前言(3)
系列专题:《有意义的人生智慧与科学:生而向善》 接下来的三章则要引领读者饱览近年来在情感进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从第二章开始,我们细致地展示了达尔文对于很多积极情感所做出的精密辨析。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并且与大家的
第23节:好心态助你“不可替代”(7)
系列专题:《基业长青企业员工秘笈:做不可替代的员工》 第五节 一起开创大场面 英国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美国的罗勃?凯利教授试图解析与“职场红人”有关的课题,他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