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司马懿何以会中‘空城计‘



系列专题:《打开成功之门:领导的艺术》

  司马懿何以会中"空城计"

  --领导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描写孔明使用"空城计"的经过如下:

  孔明听说马谡所率领的先头部队惨败的消息后,立刻命令全军撤退,自己也撤退到西城,并把粮草运出。这期间,又有飞书传报:"仲达率领15万军队正朝西城而来。"这时城内的守备士兵仅有2500人,孔明身旁的参谋无不面色大变。但孔明却下令说:"将旗帜等全部取下,每个人都上瞭望台各就各位听清楚,不准随意乱动,发出声响者,格杀勿论。"命令下达后,孔明就打开四方城门,并吩咐每个城门由20名士兵扮成百姓打扫街道,并再三叮嘱他们:"我自有妙计,听清楚,就算魏军逼近,也不能惶恐骚动!"

 第35节:司马懿何以会中‘空城计‘
  孔明自己也脱下战袍,扮成道士模样,手抱一把琴,携带两名童子,爬上城楼,就在敌方大军前悠然焚香弹琴。杀到城外的司马仲达,看到这情形,颇感纳闷说:"退回去!退回去!"

  他下令全军撤退,随侍身旁的儿子司马昭却建议说:"父亲,孔明会不会是因为城内守备军单薄才故意这么做,我认为草草率率地撤退值得考虑。"仲达回答说:"不,孔明是非常谨慎的人,从不曾冒过一次险。现在城门大开,证明定有伏兵,若攻进去,必然中计,这点不是你所能了解的,现在应尽快撤退才行。"于是仲达的大军就如潮水般退去。城里的将兵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向孔明询问原委。孔明回答:"仲达一直认为我是个谨慎、不会冒险的人,所以看到城里的情形怀疑有伏兵,才下令军队撤退。我也的确不喜欢冒险,只是万不得已才这么做。"这个故事,就是"空城计"的滥觞。

  其实,若从当时的情况来判断,实际上不可能有这种事,只不过是篇虚构的故事而已。不过,实际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唐朝的张守硅就是其中一例。

  唐朝时西藏吐番进犯瓜州,杀了唐朝守备军指挥官,朝廷于是派遣张守硅继任。张赴任后,首先指示当地居民修复城墙,但工事还没完成,吐番又进攻过来,这样下去绝对无法防守,因此城里的人都慌张得无心作战。

  这时,张守硅对大家说:"以少数对多数,防备又不周全,照这样看来以武力绝无法对抗,我有办法可以使敌人撤退。"

  说罢,就下令在城墙摆设酒宴,并命乐队伴奏,表演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戏。吐番军队看到后,怀疑城内有埋伏,以致不敢进攻而退却,解除了包围。

  案例蕴含的道理

  像司马懿这样的智将何以会中"空城计"呢?从思维角度来讲,就是受了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思维定势又叫心向,是过去活动经历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习惯方式对今后活动的一种特有的心理准备状态。思维定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的消极作用产生于领导者思考问题时的片面性和非科学性。特别是当客观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领导者不是使自己的思维适应这种变化,而是仍然熟视无睹,继续用老眼光估计新形势,片面地、静止地认识事物,机械地、教条地搬用以往经验,挪用、套用传统的做法。司马懿出道之前就仰慕诸葛亮的英明,出道后又一直与其对峙,也知道诸葛亮的为人,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当他的儿子建议时,他还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诸葛亮设此计也正是估计到了司马懿的这点,才敢冒此大险。换了其他的人,恐怕诸葛亮也就不会在此唱"空城计"了。张守硅同样如此,吐番军队中计,也就是对眼前发生的新情况,没有多从几个角度、几个方面去考虑,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判断,结果上当。

  领导工作中的误区

  每个领导者都经过一定领导工作的实践,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比如,有的领导者爱在办公室圈圈点点,看看汇报材料作决策;有的领导者喜欢到群众中去走走转转,听听群众意见再定夺;有的领导者好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请专家学者评头论足,等等。领导者就这样按各自形成的不同思维定势行事。本来,领导者的原有知识结构,无论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国外经验,还是领会的上级意图,或者个人的心得体会,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领导活动的基础。特别是遇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境况,思维定势就可以发生积极作用,即使遇到完全陌生的问题,原有的知识结构,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但是,我们有些领导者却不善于发挥思维定势的这种积极作用,而是不看条件变化,照搬书本,言必引经据典,似乎书上写的,都得照办;或者对上级的决定、指示,不是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而是满足于照抄照转;或者对别人的东西被动模仿,不善于去创造自己的特色东西,喜欢跟在别人后面跑;或者拘泥于自己过去的经历,求取保险和稳妥。同时,领导者一般有一种为自己的决策自我辩解的心理,按照原来的思维定势,尽量夸大选定方案的优点,缩小其缺点,尽力去寻找对自己的决策有利的信息,不愿获取不利的信息,以致直接影响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修正和完善。

  领导者的沉思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没有止境。无论任何时候,领导者都要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变消极作用为积极作用。领导者要懂得,自己的任何决策,都必须联系一定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随着情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用永恒不变的公式到处套用,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观点看待一切。思维方法要符合思维规律,也就是思维形式要有客观内容,不是毫无内容的空洞的抽象,为了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要善于根据思维凭借物的不同,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进行主体思维,特别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向外扩展,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运用聚合思维,集中到某一方案上来,这样就可使认识更好地接近客观现实。此外,领导者要使自己的思维敏捷,判断准确,还要对自己的思维采取过滤、检查、批判的态度,进行认真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给予自我评价,同时注意搜集他人对自己思维的评价,把两者加以比较,做出正确的估量。如果当初司马懿对其子的提醒建议加以注意、分析,结局就不会是"悔之不及"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8317.html

更多阅读

第35节:坚持律

系列专题:《华人世界的创业书:自慢Ⅱ之以身相殉》  创业第十三律:坚持律  时间在谁手上?  当创业遇到困难时,如果知道这个行业是未来明星行业,市场会越来越大,而且知道时间在我们手上,只要坚持,就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看遍商场的

第35节:短线铁律(35)

系列专题:《变股市为聚宝盆:短线铁律》  体力是否到达平稳状态,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你是否感到身体的柔软性和弹性较好,既不感到疲乏的僵硬,又没感到身体充满力量的紧张?你是否几乎意识不到,你身体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存在,只是觉得很放松和

第35节:第三大因素:诚(1)

系列专题:《第一打工皇帝成功学:像唐骏那样》  第三大因素:诚  诚实永远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美德。有时候,学历和技能虽能使我们更出色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但诚实往往能使我们得到上司更多的信任、同事更多的爱戴、下属更多

声明:《第35节:司马懿何以会中‘空城计‘》为网友清风竹间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