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远离恶习成就新生活:毁人一生的99个坏习惯》
一个是"闲时烧香",一个是"临时抱佛脚",结果也是两样:一个是硕果累累,一个是一事无成。

No.31 追求高分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曾经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为成绩而学习成了学习的一个惯性,在学校是为了具体的分数,走进社会是为了有形的成果,或者是切实的利益,文凭也好,奖金也好,荣誉也好,总之学习就是为了获得好成绩。殊不知,这恰恰是一个不好的习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曾经为了追求成绩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林均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从小父母教育他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也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从小学开始成绩就名列前茅,经常拿满分,可以说是父母的骄傲。像很多孩子一样,他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星期天去参加各种培训班,晚上还会请家庭教师来辅导,于是,他顺利地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每学期都会拿回让人满意的成绩单,最后顺利地走进了重点大学。 本来林均以为进入大学就不必再为成绩而努力了,但事与愿违,在大学期间,一切还是与成绩挂钩,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等。他一如既往地为了成绩而努力学习,但结果却令他大跌眼镜。由于他平时只关注成绩,参加的各种活动并不多,能力也没有培养出来,因此找工作的时候,被他所青睐的公司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只好进了一家很一般的公司。 在个人问题上,林均同样备受打击,一味学习的他更像一个书呆子,不仅认识的女生少,而且也不受女生欢迎。他想起走进大学时父亲对他的教导:"中国现在的男女比例是107:101,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你将会找不到女朋友。"没想到的是,他好好学习了,成绩也很优异,他们公司现在的男女比例是7:1,现在他还是找不到女朋友。 像林均这样的学生很多,我们管他们叫"高分低能儿",实际上,这样的高分低能儿的产生是社会教育观念畸形所造成的。许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只看成绩,这样不得不引起学生和家长对成绩的高度重视,但这样却带来很多弊端,比如经常按成绩排名次,这让不少孩子变成了"差生",而且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有些家长也会抱怨:"你怎么就那么笨呀?你看看人家……"在种种压力下,孩子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畏缩不前,开始无法接纳自己,自卑和压抑的心理越来越强。 要改变这种状况,从大的方面来说,还要依赖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这些因素不是个人所能够左右的,也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说个人就不能在改变这种状况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学习习惯的改变首先是十分有必要的。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切实改变学习上的不良态度和习惯,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改变一味追求成绩的坏习惯,首先就要搬掉眼前成绩这一片挡住视线的叶子。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人的衡量应该是综合的,不应该是片面的,更不能根据一个人的成绩简单地判断他的智慧、预测他的成就、估计他的能力。爱迪生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差,被公认为是差生,还被学校强令退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发明创造道路上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毛泽东上学的时候几何成绩十分差,但这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领袖。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么能用成绩束缚自己呢? 就算你成绩不好,就算你现在还在为成绩而学习,只要你能移开视线,你就能看到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比如像爱迪生一样能对发明创造保持高度的兴趣,比如说像毛泽东一样忧国忧民的精神。只要你能认识到这些,学习本身就会其乐无穷,不求成绩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