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注定成为赢家的10项指标:赢商》
于是,季老就这样坚持了下来。文革后,他在学术上再次焕发了青春,译出两部字数最多的外国著作《糖史》和《弥勒会见记剧本》,还完成了《牛棚杂忆》。 与季羡林相似,顾准和陈寅恪都是遭遇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人。顾准在目盲足膑的情况下,以坚强意志,完成了《柳如是别传》;陈寅恪则以一种独特的角度看待社会,写出了极有个性和生命力的东西。无疑,作为赢家,他们的成就与打破自我的精神桎梏不无关系。 可见,做事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拥有一颗坦荡而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 "做人难",这是古人留下的箴言,也是当前最流行的话。人在尘世,难免要为琐事烦恼,会为种种关系而顾虑。在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之际,很多人不由自主地与那大写的"人"字背道而驰了。 做人之难,难在私心。倘若没了私心,一切烦恼自然烟消云散。向善的、坚忍的、积极的德商态度,总会为我们点燃事业前进路上的明灯。 3 美德:初入职场的试金石 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年轻求职者,来到一家公司应聘。由于自身的优势,他很快脱颖而出,准备接受最后一关总裁的亲自面试。 求职者西装革履,充满自信地走进大厅。总裁见到他愣了一下,作出惊讶的样子,一下子从椅子上站起来,紧紧地走上前握住求职者的手不放,并且激动地说:"世界真是太小了,没想到在这里会碰上你。上次在桂林游玩时,我的女儿不幸落水,多亏你奋不顾身将她救起。当时我由于激动,竟然忘了询问你的联系方式。今天总算碰到你了,了却我的一大心愿!"
![第6节:第一章:德商(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81284410199.jpeg)
这位求职者听得一头雾水,被总裁的话搞糊涂了。但是他很快地意识到:一定是总裁认错人了。于是,他平静的回答:"总裁先生,我想你一定是认错人了,我从来没有去过桂林,更不可能在那里救过你的女儿。" 但是,总裁一口咬定自己不会认错。于是,这位年轻的求职者拼命地解释,无论如何不肯承认自己救过总裁的女儿。 僵持了一段时间后,总裁停下来,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笑着说:"你的面试通过了,明天就来公司上班,现在到人事部门登记去吧!" 原来,这是总裁精心安排的一项心理测试--制造一起"救人"事件,目的是要考验求职者是否诚实。 现实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心又那么浮躁,很多传统道德正在日渐沦丧。因此,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在同等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更看重个人的美德。将错就错、乘机揽功的人,当然不是公司需要的理想人选。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面试中,那些口若悬河、精通业务的求职者,会败给一些看上去少言寡语,甚至有些呆头木讷的求职者。 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认为,品格胜于知识,一个具有高度德商的人,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他在职场上,自然会有很多发展的机会,也更容易成功。 这与著名企业家鲁冠球先生的"用人心得"不谋而合: 有德有才者,大胆聘用,可三顾茅庐,高薪礼聘; 有德无才者,委以小用,可教育培训,促其发展; 无德有才者,坚决勿用,如伪装混入,则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