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商界钜子给年轻一辈的事业箴言:卓越之道》
●很高兴你问道:"我们知道您曾经在大型的投资集团担任了5年的执行副总裁,后来又重新回到高校教学,是一位在学术界以及实业界都取得了卓越成果的人。常常有人们说现在的学术往往都有些与实践脱节,那么您在实业的层面上是如何看待学术的呢?同时在工作中,面对各种事务,您是如何做到不断给自己补充新的知识,加强自己的学术水平的呢?" "学术永远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学术理论来自实践。而学术的前沿要与实际结合,去指导实践则需要一个过程。这并不是说学术与实践脱节了。 在工作中学习,第一个是根据需要,给自己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每一个阶段我们可能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知识需求或者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阶段性的学习方向,阶段性地来强化自己的知识。 第二,加强学习的效率,利用一切机会,随时随地地学习。在工作中要想规划出特定的时间来学习是很难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尽量找机会、创造机会来学习。每次开车的时候,我都会收听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这样每天一早一晚,一来一回,在路上就能练习英语。而我随身携带的手机,肯定是带有英汉翻译、双向词典功能的,随时看到不认识不熟悉的单词都可以立刻查询。不光是英语,在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找到这样的机会。 至于学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阅读和思考。除此我们还应该不断地通过交流来拓展自己的视野,比如国内外的研讨会,高层的学术交流等等。在这些机会中向同行学习,去了解学科的前沿,同时相应的调整自己学习的角度,从最前沿的方向入手去学习。" 抓住趋势,切勿跟风 中国e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策划黄立明 相信很多年轻的朋友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一步步走过来的:上学读书,获得一个好的文凭,找一个好的工作,然后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做学生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一个设计的道路走过来。但是我们也看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经济、市场的环境都变了。同样的道路,在今天走起来也许就不是那么顺利。稍稍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得出,以往的劳动力市场,或者说人才市场还不像今天的这么开放、自由,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在今天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当今的社会上,才智资源是供不应求,人力资源则是供过于求。而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并不等于就成为了人才--这个时候还只是半成品,需要到工作中、到社会上进一步锤炼。 大学生朋友在刚毕业的时候通常都会有比较高的期望值,然而等走到工作中却发现,社会给予的要求高,理解少。很优秀、很有天赋的同学也可能从很低层的工作开始,同时还要面对工作中众多的要求与竞争,这个时候他们体会到的往往是失落感,而不是成就感。 于是,有的人就选择逃避,不愿意去面对大学毕业,继续留在学校读研究生,甚至读到博士,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我还是学生"的逃避,通过继续读书而把面对现实的艰难往后拖延几年。的确,很多学科的研究发展,需要研究型的人才,有的同学为了转入到其他领域的学习,需要借助研究生教育"转行",但是仍有很多人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砝码,为了获得更好看的文凭,逃避面对校园外的社会而继续学习。这在实质上还是遵循着老的思维道路,认为好的文凭可以让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 在今天,要想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才,就必须离开校园高墙的保护,到社会上去接受锤炼。

这也是我在这里,希望年轻朋友能做到的: 1.在校园里做好知识储备,这里的储备不仅仅指对专业技能培养,还包括对自己心理状态的锤炼。 不管将来是走上岗位,还是选择自己创业,在大学里学的并不一定就是自己将来要做的。所以现在有一种看法,大学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在这里人们获得的是文化的熏陶,精神风貌的锤炼,以及将来自我学习的拐杖。我们在大学里更多的应该追求一种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辨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协调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