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第一单中工国际上市首日即被爆炒。有人说这是有机构在和管理层叫板。笔者纳闷为什么在中国股市有那么多的人要和管理层叫板呢?曾经基金湘证从开盘2.45元炒到10元是和管理层叫板;用友软件最高炒到100元是和管理层叫板;ST股票远离其实际价值是和管理层叫板;认沽权证、认购权证双双被爆炒也是有人和管理层叫板?难道中国股市的管理层真的好欺负?总是有人在找管理层的麻烦要和管理层叫板,这难道就不是管理层在和市场规律叫板?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管理层肩负两个责任,一是妥善解决历史问题,保护投资者利益,不要让目前的股市再度跌下去,只有股市稳步上涨才能让投资者赢利。二是让投资者买到廉价的股票,只有让投资者买到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投资者的长期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单单从市场走势上看,股市稳步上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的很好,投资者的利益基本得到保障。但恢复新股发行后的第一单中工国际不但以17.11元的高价开盘,更是以31.97的高价收盘,盘中工国际竟然创下了50元的天价。这样的新股发行是不可能让投资者买到有投资价值的股票的。
此前关于股改后的新股发行是否圈钱的问题,笔者在《为什么“新老划断”后还可以圈钱?》一文中曾说过:“要证明新老划断后可以继续圈钱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重新启动一只中小板的全流通股票发行就可以了,但要拿投资者的利益来总结经验。”现在从中工国际看来,管理层首单全流通新股选择中小企业板,显然就是要证明股改后的市场合不合理,很遗憾结果是很不合理!管理层保障了股改过程中投资者利益,只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但股改后的新股发行环节上没有能让市场买到有价值的股票,显然管理层还是有责任的。
中国股市股改后的投资环境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好,从首单全流通新股看甚至历史的倒退! 权权分置时代典型圈钱股用友软件,其发行价格36.60元,开盼后被炒到100元的天价,而今天仅仅7.4元发行价的中工国际,竟被炒到了最高50元天价。前者一级市场最高的暴利才173%,而后者竟然高达576%。显然单从一级市场爆利和发起人股东暴利来看,全流通第一股相比用友软件有过之无不及。
中工国际7.4元的低价发行,可以说不是圈钱。但我们从该新股收盘一级市场332%的暴利来看,无论来自一级市场暴利的冲击,还有三年以后发起人股东的高价变现对市场冲击,这都是要整个二级市场买单的。显然一级市场和发起人股东的暴利的存在是明显不合理的。
2001年5月18日用友软件发行上市,可能是高价上市后管理层认为这个市场估值不合理,于是主导了一轮罕见的下跌接轨的行情。2001年6月14日股指涨到2245.43点最高位,这是在用友软件发行后不到一个月后见顶的。但愿这一次中工国际的爆炒不要带来同样的命运。管理层千万不要为了新股的合理定价而让股市下跌,再走下跌接轨的老路。要知道毕竟靠下跌接轨历史证明只能伤害市场信心,并不能解决中国股市的实际问题。
要保护投资者利益管理层要诚信,就要让市场稳定。中国股市的市场定价是否合理?笔者认为相对投资者的高成本而言是合理的。但不能因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就让巨大的一级市场利润的存在合理。也不能让新股发行发起人股东巨大利润的存在也合理。如果认为后者存在合理,那么前者投资者的利益就永远得不到保护。
要让市场稳定,就必须认识到这个市场没有给新股定价的功能。这个市场不能搞所谓的市场价发行,也不能让发起人股东直接全流通变现。合理的方式是继续锁定非流通股东,新股发行时采取低定价,然后按市值配售给二级市场投资者,通过低价上市补偿市场的方式实现股市向市场市转轨。向市场市转轨后发起人股才能直接全流通变现。
我们管理层在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再融资上,总是习惯按简单的国际接轨来做。但所谓的国际接轨要在保护市场价值中枢稳定这一前提下,是不可能接通的。政策市下接轨的结果就是继续制造不公,好象以往的市场询价制造了用友软件圈钱奇迹一样不公平。现在的中工国际又一样在制造不公。
中国股市还没有实现政策市向市场市的转轨。股市现在的市场价明显是政策市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形成的。按这样的市场定价水平新股发行搞所谓的市场询价,根本是在自欺欺人。如果不是人为的制定出一个偏低的询价上限,中工国际的市场价发行价绝对不会低于用友软件36.60元的。因为即使中工国际36.60元发行,那么相对50元的最高市场价,一级市场还有相当的利润可图。更何况高价发行会垫高每股净资产,其上市后的价格会更高。如果管理层为了减少压力,减少一、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以后放开询价。到那时又会出现高价圈钱。还有发起人股东自愿锁定三年,也明显的自欺欺人,难道这就不是股权分置?发起人股东三年后全流通就不伤害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了?
中国股市的新股定价市场约束究竟合不合理,发起人股东以这个市场价格上市流通合不合理。都是很明白的事。但我们的管理层处理这些事的时候,就好象寓言“郑人买履”中的“郑人”一样僵化。郑人买鞋之前,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一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然后他赶到集市上,郑人因为忘记了拿量好的尺码,最终于没有买成鞋。当别人问郑人为什么不用脚试一下的时候,”郑人”却说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而今天的中国股市政策托市的价值中枢,能否合理定价,按市场价能否合理的发行新股是否合理;让非流通股东在这个市场变现能是否合理?只要用自己的脚试一下,看一看中工国际的表现就可以了。看样子以后管理层还要试图用这样的新股发行模式,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的而且是全流通发行。一方面是一级市场,发起人股东赚的衣满钵满,另一方面是转战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亏损累累,试想中要国际今天几十元买入股票,三年以后将要和发起人股一元多成本的股票一同流通,谁又能承受得了。难道这种所谓的市场化不是在制造不公?为什么明明试着不合理,还要按所谓的“市场化”走下去呢?难道管理层也真的宁愿相信所谓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偏要和市场规律叫板下去吗?(首发: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