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好转,股市向好的信号不断增强,“新型结构型证券信托”犹如雨后春笋,忽然间冒了出来,深圳国投是国内最早发行此类产品的信托公司,2004年,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成长)证券信托的成立标志着这种新型结构型证券信托的诞生。紧接着,深国投又在2005年再度推出赤子之心证券信托,该产品表现相当不错。
此后,上海国际信托、华宝信托、厦门国投等均开始大力拓展这种信托业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此类信托产品规模已经达到15亿左右。这种“新型结构型证券信托”总是与游离于灰色地带的“私募基金”关联在一起,使其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此类产品的特点在于设计了两种不同受益结构的投资主体,与传统投资方式不同的是,信托产品通过独特的“优先”与“一般”的信托结构安排,使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分享不同的风险收益。
社会投资人作为优先委托人参与结构化信托产品,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其直接投资股票的风险,获得保障系数非常高的预期收益水平,另一方面又能部分参与分享股票投资的剩余收益。即引入一家专业机构投资人作为一般受益人,认购一定比例的信托份额,负责投资管理事宜,承担主要的投资风险并享有主要的超额收益,信托产品的其它持有公众作为优先受益人,在获得相对稳定的预期收益之前基本不承担风险,相应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也少些。
比如:以上海国投的“蓝宝石”上投-E-1301为例,该产品以股票、基金、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有价证券为投资标的,期限2年,信托利益每年分配一次,优先投资人的预期年收益结构为:4.25%预期收益率+浮动收益率,如果信托计划收益率超过一定比例,优先投资人可再分享部分收益。
在风险控制上,为了减低优先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产品中设定优先和一般的资金配比为:2:1,投资范围限制在风险较小的沪深300成分股,新股申购,可转债申购,证券投资基金等,并规定,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按成本计算最高不得超过信托计划财产净值的10%,设置0.90为止损点。一旦触及止损线,就强行平仓,亏损的部分首先由一般投资人的资金承担。
这种信托产品的一般受益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为“私募基金”,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法明确的定位,国内的“私募基金”始终被排斥在主流机构投资者的范围之外。而这种新型结构性证券信托的出现,则成了私募基金阳光嬗变、喷薄而出的一座桥梁。
正像所有行业对私营企业开放一样,一旦通道打开,体制的差别将会使“私募基金”更为灵活、更有创造力,从而走得更快、更远。
目前阶段,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的大好时机,随着资本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交易制度逐步和国际市场接轨,“私募基金”将完成阳光下的嬗变,即将成为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现在,这个趋势已经初显轮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的见它们的身影。
从国外的情况看,“ 私募基金”完全是市场的产物,是最贴近市场,最具有活力和威力的投资机构,试想一下,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将会出现像量子基金、巴菲特合伙投资公司那样的优秀基金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综合目前的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这一天不会远了。
“ 私募基金”--这只“ 灰色巨鳄”即将由资本市场舞台的阴暗处来到这个舞台的中央,即将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因为它的本性就是这个舞台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