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是国家为方便以工薪阶层为主体的中下层收入者购房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利民举措。在一些省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是被实践证明解决当地住房问题行之有效的一项改革举措,一些城市和地方市民的住房条件发生很大的变化,住房公积金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这项政策在山东却一直执行得不理想。截至去年年底,山东住房公积金归集额已达到568亿元,居全国第5位,但去年山东省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不到30%,70%多的公积金仍在“睡大觉”。
而目前全国住房公积金平均使用率已超过40%,到去年底,江苏省已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总额为821.12亿元、余额507.5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总额518.36亿元、余额326.29亿元,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达到82.45%,江苏省住房公积金归集和使用水平在全国各省(区)遥遥领先。上海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15年来,截止到2006年4月,全市累计归集1140.04亿元,累计提取616.75亿元,其中有238万职工因购房提取200亿元,100多万借款人因归还住房贷款提取308亿元,两者合计占提取总量的82%。浙江达到70%,许多城市使用率甚至达到80%-90%。而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不到30%的省公积金使用率显然偏低,这对职工购房和房地产业的顺利发展已造成负面连锁影响,成为普通职工望“公积金”兴叹的一块心病。
事实上,与全国一些城市相比,山东在执行公积金贷款政策方面还有许多空间可以释放。如,北京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贷到52万元,杭州最高可贷到50万元,而山东公积金贷款政策执行得最开放的青岛,也才仅仅30万元。随着房价持续走高,偏低的公积金贷款额度越来越不适应现实买房的需求,就其公积金贷款配套方面政策,山东省也可以说是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看来,除了职工办理公积金贷款政策不够灵活,手续繁杂,时效较慢外,个别银行在公积金贷款方面表现差强人意,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说,在这方面,上海的经验值得借鉴。建设银行在6月初宣布,即日起在上海率先开通其网上银行公积金业务。这意味着,上海各家企业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自助办理公积金开户、汇缴、查询、封存、解封以及基数调整等各种业务了。面对上海地区庞大的公积金业务量,建设银行将原有的企业网上银行服务和公积金网上缴交功能合二为一,为企业搭建起一个全方位电子服务平台。不久,该行还将陆续推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公积金办理的自助服务渠道,公积金业务也搭上网络快车。另外,江苏省在这方面也是独辟蹊径,他们重点抓好民营、外(合)资和改制企业、乡镇单位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对新建单位继续实行“先进门、后调整、低门槛、广覆盖”的灵活政策,力争每年新增开户职工人数达到上年已开户的5%,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全覆盖。
由此看来,同样是一项政策,为什么别的省市能够运用得好,实施得当,而在我们自己看来就迈不过这个“门槛”,增加人为的因素,使普通老百姓得不到应有的实惠和便利?这里面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是不是还应当从主观上找一找原因,认真地进行一些分析。如何既要调动银行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丰富制度内涵,不断拓展制度功能,同时,也还要挖掘潜力,及时地调整金融相关政策,通过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真正地把政策用好,把好事办好,做到既有利于广大的中下收入者买房,又能将房地产业的“虚火”降下来,从而使住房公积金从职工的长期住房储金转变为每个城市就业者都能享有的住房保障资金,使住房公积金在解决市民住房问题上发挥主导性、基础性的作用,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的基石。一句话,如何让70%多仍在“睡大觉”的公积金醒来,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和作用,有关部门要做的工作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