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不可不知的致富心经:穷人穷在哪》
于是他出去跟他们谈判:"你们几个一定玩得很开心,我年轻的时候也常常做这样的事情。现在我年纪大了,踢不动了,想雇佣你们每天来踢这些垃圾桶,我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元钱,你们愿意干吗?"这三个年轻人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他们使劲地踢所有的垃圾桶。过了几天,这位老人愁容满面地找到他们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他说,"从现在起,我只能给你们每个人五角钱了。" 这三个年轻人有点不满意,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踢垃圾桶,但却没有以前那么卖力了。几天以后,老人又来找他们。"瞧!"他说,"我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两角五分钱。行吗?" "只有两角五分!"一个年轻人大声抗议道,"你以为我们会为了区区两角五分钱浪费我们的时间,在这里踢垃圾桶吗?不行,我们不干了!"从此以后,老人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这个故事表明,人们没有了利益的驱使,很少能去坚持做一件事,而为了利益,又常常陷入别人设下的陷阱。这位老人就是利用了那三个年轻人想获利的心理,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只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去工作,都想得到及时回报。 3.睁开眼看清是非,穷人最怕安贫乐道 知足常乐是劝慰人的话,它是说让人们淡泊名利,欲望适度。但对于创业、发展、成功来说,人们就要永不满足,知难而进,永不退缩。知足常乐可以让富人适可而止,但只会让穷人锐气大减。

从前一个富人问一个穷人:"如果在你面前有仁义和金钱,你选择哪一样?"穷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要金钱!"富人说:"如果让我选,我要仁义而不要金钱。"穷人说:"那是因为你有的是金钱,而缺少的是仁义;我恰恰相反,有的是仁义而缺少的是金钱。" 需要知足常乐的应该是富人,可以用来告诫他们不要太贪心了。而劝告一个穷人要知足常乐,当然初衷是好的,但是要他们知足常乐的结果却容易使他们安于贫穷,失去奋斗的动力。不知道有谁希望家中空空,缺吃少穿,还要面对老婆的唠叨?如果有人落到这样的地步,却还安乐自在,真不知道这是自私还是不负责任。 古人说:"不忧愁于贫贱,不追求于富贵。"在新经济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句话。一个贫穷的人怎么会没有忧愁,这都是些隐居在深山老林的隐士们的鬼话。奋斗吧!财富的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奋斗呢!既然你的内心深处还有成功的欲望,为什么还愁眉苦脸呢?昨天的贫穷已成事实,明天的富有一定会来到,既然认识到过去的路走错了,那么现在的路一定要走对。 除去知足常乐以外,另外一个需要穷人睁开眼睛,重新审视的观点是:安贫乐道。当然两者论调基本上是相似的。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范晔又说:"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朱熹还说:"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从字面意思来看,安贫乐道是让人们安于贫困的境地,乐于道德的修养。初衷当然是好的,无非让人们有一种宽阔的胸襟。但是客观上,它对穷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实质上,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安贫乐道只不过是旧时统治者为安抚百姓所进行的一种道德说教。安贫乐道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就是:读书人要与世无争、苦中作乐;女人要贫贱不能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穷人要安于贫穷,不做非分之想。 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的眼力确实锐利,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看不惯了,愤然地说:"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讽刺所谓的安贫乐道: "大热天,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席卷天下‘。这也是一付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贫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