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不可不知的致富心经:穷人穷在哪》
安贫乐道的思想之所以能在穷人心底里根深蒂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中国古人历来有"人命在天","听天由命"的说法,包括贫穷和富有。就是说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前世注定的。前世积德行善,就会投胎转世于富贵龙凤之家享福;前世造孽作恶,便让你投胎于贫贱之家受罪。听天由命使得千百年来的中国穷人多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由于中国过去的经济比较落后,一般人的心理容易满足,这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家骑马咱骑驴,后头还有步行的",这就是"知足常乐"。 宿命论和知足常乐是滋生穷人安贫乐道思想的土壤。时至今日,安贫乐道仍是许多人尊崇的一种生活态度,这种尊崇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麻木了,就是黄连含在口中,也会默默忍受,不喊其苦。 但是,不要忘记,人们只有在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对街头的乞丐还有什么荣辱可谈;一个连电视都看不上的穷人,又怎么谈得上"精神生活丰富"? 4.挖出志短的祸根,全力冲破命运摆布 有两句古语是说穷人的,一句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是:"人穷志短。"可以说,许多的穷人深受这两句话的影响。从第一句话中汲取营养,穷人也可以成为富人,如果有哪个人不幸被第二句话所言中,而不能自拔,那么,这个穷人注定要当一辈子穷人了。 尽管我们一向同情弱者、同情穷人的遭遇,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穷志短确实在当今社会上许许多多的穷人身上存在着。比如,我国大中城市中存在的乞丐现象。我们并不否认确实有一些生活无着落的人被迫走上行乞之路,但恐怕其中有些人还是因为缺乏改变自己贫穷面貌的志向和勇气,也就是所谓的"志短"吧!毕竟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并不缺少依靠诚实劳动获取基本生存条件的机会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还有个别一些人,把行丐作为自己的发财途径,而这种骗取人们同情心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诈骗。当然,我们见到的更多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穷人和已经成为富人的"前穷人",所以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着,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富强着。 正像所有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样,贫穷也是相对的。之所以这么说,第一个理由是:贫穷的境况会激发人改变贫穷的志向和勇气。总而言之,贫穷、困苦对人毕竟不是件好事情,很少有人乐于贫穷、向往贫穷的。之所以有发达国家的富人自愿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回归乡村、回归自然,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只是表明了人们追求生活的兴趣和品位不同;同样,宗教信徒的苦修生活,也只是表明他们在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个理由是:当人们为了一日三餐而辛苦奔波时,极容易挫伤了进取心。所以,这也就是造成"人穷志短"的客观原因。在古代,人往往在生死线上挣扎,生存、活命是第一要义,即使立志,也往往是小志、短志;而立大志、长志则对人的要求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永远告别了那样的时代,连最偏远的乡村百姓,也已经不再为衣食生存而忧愁了;更多的人,包括所谓的"穷人",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发展而奋斗着,所以,贫穷尽管仍然制约着我们的"志",但鸿鹄之志,却是可期可求的。

人穷不能志短,人穷也可以有大志。在这方面许多先驱和伟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原本是失去自由的囚徒,却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领导人林肯,早年不过是靠为人擦皮鞋糊口的穷小子,就因为从小有远大抱负,而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中外历史上许多富豪都是出身寒门、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中国香港的爱国实业家李嘉诚、中国台湾的著名实业家王永庆,等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不甘于受命运的摆布,把摆脱贫穷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