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不可不知的致富心经:穷人穷在哪》
有个人曾是个表现不错、工作很有干劲也很有成绩的干部,因政绩突出不断受到提拔。但在最近这几年,当他看到过去的同事、同学通过各种途径都富起来时,想想自己能力不比他们差,而且在职位上也比他们高,然而钱却比他们少得多。特别是到年终评比考核,在台上给厂长经理发奖金,每个人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而自己职位比他们高,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也比他们辛苦,却两手空空,囊中羞涩,于是深感不平衡。由此也就有了"何不捞点钱"的想法。于是在他最后的任职期间,大肆收受贿赂。这样,他思想上警惕的闸门在不平衡心理的驱动之下终于打开了,欲望的洪水顿时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拾。结果,他因受贿罪被判了七年徒刑。 一位老师原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对学生无私奉献。但当他眼见身边的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富起来时,心理也不平衡起来。单位要集资建房,口袋里没有钱,眼巴巴地望着别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自己却仍然要住在低矮破旧、厅室合一的小平房里,对比之下备感自己的寒酸清贫。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学生就吃学生。于是,他先是暗示学生家长节假日送礼,接着便是公开的索要,再后就干脆勒令班级几十名学生晚上到家里补课,每人每月收取几十元补课费,收入既可观又合情合理。白天课堂上尽量少讲,学生有什么问题晚上到家里去补……一年下来,腰包鼓了,高档家具买了,名牌时装穿了,住房集资款几万元筹齐了……然而正当他干得起劲之时,他得到了学校的黄牌警告,自己先前树立的那种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穷人必须要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怎样才能从这种不平衡的心理误区中突围出来呢?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1)穷人要懂得如何比较。 不平衡心理缘于比较方式的不当,缘于选择了失误的"参照系"。 人们总是在比较中发现了自己的失衡。但与谁比,比什么,这是决定失衡与平衡的关键点,人们平常所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即是说向上比则失衡,向下比则平衡。上面说的那两个人,他们所选择的比较"参照系"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一掷千金的大款,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而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我们的心理又何尝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民,面对着众多的贫困的待岗、下岗的职工,面对着千千万万辛苦操劳而收入菲薄的普通百姓,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穷人不要因为欲望变得疯狂。 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基本守则,在追求心理平衡的过程中慢慢地走向了腐败、堕落。 6.正视贫富的差距,让自己看得更远一些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常沉沦在嫉妒中不能自拔,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当他们忿怨、挖苦、嘲讽的时候,君子早已把嫉妒转化成动力,悄悄地走上了一条改变自己的成功之路。 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你周围有的人变得富有了起来,他们开的是小轿车,而你只能骑自行车;他们住的是洋房别墅,而你只能租住廉价的小平房;他们送孩子读私立贵族学校,而你连孩子每学期的学费都发愁。于是你心理上有些不平衡了。 其实,你只看见了金钱上的差异,却没有想想你与富人真正的差异到底在何处。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富人们的金钱数目,也要看到他们的魄力和眼光、智慧。 中国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李晓华,曾被评为"中国最慷慨的富豪"之一。有一次到东南亚考察时,得知有一个城市正在公开招标筹建一条高速公路,而且政策十分优惠。然而,由于这条公路地处偏僻,车流量不大,没有人愿意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