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历史博弈中的丛林法则:破局》
之后,冯异收集溃卒并纠集附近地主武装数万人,整军复战,先以精兵伏道旁,令其身着赤眉军服装,假扮赤眉军,然后纵兵会战。俟赤眉军疲劳时,伏兵尽起,赤眉军不辨真假,惊惶失措,大败于崤底(今河南渑池县西南),余众十余万东奔宜阳,陷入重围之中,被迫投降。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的来历。它告诉我们,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阴了南方有北方"这个道理。 破局之初,很有可能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个时候,要有全局的观念。一次失守和兵走麦城并不意味着全部事业的覆灭。此处失利,它处得利,这就是破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也许还可以用"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说明。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不管是"失之东隅",还是"塞翁失马",告诉我们的道理无非是关于如何计较得失的。破局者,定然当有博大的胸怀,不为一城一池一时一地之得失所动,而乱了全局的分寸。唯有最后结局的胜利,才是破局者所坚定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