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历史博弈中的丛林法则:破局》
杨颙的话让诸葛亮很感动,他因此把杨颙提升为东曹属,主管选举。杨颙死后,诸葛亮竟然垂泣了三天。 当然这并不证明诸葛亮就此改变了以往举轻若重、事必躬亲、思虑过度的毛病。他为杨颙杨颙垂泣三天,恰恰还是说明了他的举轻若重和思虑过度。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晚期,"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他的对手司马懿就曾不以为然地说:"食少事烦,岂能长久?"主簿杨颙也曾直言相劝,认为"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并以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为例加以论证。当然,诸葛亮也有他的难处,所以他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诸葛亮就是这样,努力想要做到事事都事必躬亲,结果呢?最终还是没有能完成一统全国的大业,反而让司马氏夺得了天下。 同局之中,事情得分巨细,分关键与非关键。而对于一个人来说,精力往往是有限的。如果让那些琐事占用了你的精力,浪费了你的时间,反而使得你的效率上不去。事必躬亲,是一种很好的态度,却不一定是很好的方法。而学会"秉要执本抓关键",或许才是真正的智慧。 计议当从长 破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里面,充满着斗智斗勇的激烈和坚持道理的忍耐。而很多时候,或许就在你的眼前,有细小的利益显得唾手可得。但是,如果这样的利益对你的长期利益、关键利益有所损害的时候,那么,你是否应该三思而后行呢? 春秋时,吴王想要出兵攻打楚国,但不少大臣却认为时机不当,担心别的诸侯国会乘虚而入来攻打吴国。吴王为了止住大家的反对,便下命令说:"谁敢来劝阻我攻打楚国,我就处死谁,绝不赦免!" 大臣们虽然有反对意见也不敢发表了,只好在下面悄悄议论,为吴国的存亡而担忧。
![第20节:计议当从长(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60783699548.jpeg)
在吴王的门客中有一位名叫少孺子的,他很想劝谏吴王,转达大臣们的意见,可是又不敢去触怒吴王,害怕自己白白送命而不能使吴王改变主意。 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大早,他就拿着一只弹弓,带了许多弹丸,在王宫后园的树林里转来转去,似乎在寻找打鸟的目标。直到露水把他的衣服都沾湿了,他才回去。 第二天清晨,他又是这样做。 到了第三天清晨,他的奇怪举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见他一身都弄湿了,却还在那里转来转去,便大声喊他说:"你过来!为什么把衣服弄得这样湿呢?" 少孺子回答说:"我在打鸟啊,大王!" 吴王问他:"打着了吗?给我看看。" 少孺子说:"鸟虽然没打着,但我却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吴王一下子来了兴趣,忙问他:"什么事情呢?说给我听听。" 少孺子说:"我看到这园子里的树上有一只蝉,高高地栖居在树枝上,一边喝着露水,一边发出悦耳动听的蝉鸣。但这只蝉却不知道,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屈着前腿,一心想去捕捉那只蝉。但这只螳螂却不知道,一只黄雀正在它的身后。那只黄雀伸长脖子,一心想去啄食那只螳螂。但这只黄雀却不知道,我的弹弓正对准了它,正要把它弹死呢!" 吴王听到这里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有意思,有意思!哈哈,真是一个想要吃掉一个啊!" 少孺子却接下去说:"蝉、螳螂和黄雀都是一心想得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及它们身后的祸患啊!" 听少孺子这样一说,吴王猛地一下醒悟过来:原来,他是在劝谏自己不要贸然出兵攻楚,以免被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啊!想到这里,吴王对少孺子说:"好啊!你说得对。"于是便不再兴兵伐楚了。 这就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孺子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鼠目寸光和只追求眼前利益者难成大事,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