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逐步向经济危机转化,从虚拟经济往实体经济渗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加大。医药界的同仁们在这个全球大环境下要考虑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击碎了经济泡沫,降低了人民的购买力,资本市场从丰盈变得消瘦,企业融资变的困难。外资医药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和竞争,因为中国市场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下萧条市场的的最后一片“净土”,据美国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医药市场将成为明年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国际医药产业新的利益增长点,全球医药产业向中国等地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因为加大投入和竞争会帮助外资医药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的艰难时期。
近期也看了很多的文章,很多观念认为金融危机不会对我国的医药企业造成多大的影响,同时认为在新医改的全面推进下,在国家4个亿的一部分投入医疗医药情况下,中国医药企业反而面临着很好的机会,认为所有的担心都是杞人忧天,自寻烦恼。这里存在国家言论稳定人心的可能,但笔者认为中国的医药企业不能过于乐观,全球经济大环境下不可能对我国的医药企业不存在影响,新医改的全面推进并不是所有医药企业的大馅饼,国家的投入不会像散胡椒面一样平均分配,投入会有倾向性,会有重点,有策略,有导向。
下面分析一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影响。
1.人们的购买心态和能力会急剧下降。
目前可以清晰的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我们不管这些倒闭的企业的原因,但大量企业倒闭就会有大量人员失业,中国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周五表示: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20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中小企业被迫关门。2009年这一企业关闭的数字还会持续加大,而真正的就业形势要比官方统计数字严峻得多,因官方数字只统计了城镇失业人数。失业的人员自身购买能力急剧下降,同时其家属购买能力也会随着下降,更重要的是这会引起社会恐慌,人们惜币待购,有钱不敢多花甚至能不花的就不花,能节省的就节省。这个不花和节省会影响到医药行业,原研药、高价药、专利药、保健品会首当其冲受到很大影响。
2.医药消费的刚性需求并不存在整个医药行业。
在收入和就业影响下,人们会尽可能的购买价廉效佳的医药产品,尤其农村,很多人会回到“小病不治,大病等死”的老路,虽然新农合投入在加大,但具笔者所知,目前很多地方的新农合进展并不乐观,尤其新农合的报销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农民的医疗问题还没有真正的解决,新农合市场还存在于政府规划过程中,在农村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市场作用。医药消费的刚性来自于生命存活的必须性,但这要求医药产品的价格和治疗效果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比如抗生素,人们会尽可能的购买廉价的抗生素。所以,只有你企业全部生产的是生命存活必须的而且是廉价的产品,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的每一种产品都是刚性的,也许很多企业赖以生存的产品恰恰是非刚性产品,这样企业能不受很大影响吗?
3.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医药企业的融资会更加困难。
我国医药企业期间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结构调决定了大部分医药企业融资难。低水平重复建设、研发水平整体低下决定了国家的投入会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同时原本富裕的资本市场一下子变得非常贫瘠,很多企业鉴于自身运行安全轻易不会投资。市场的整体资金量就会急剧减少。中国的金融体系对企业的借贷会更加谨慎,而且具中国银行界反馈出来的信息,在2009年制定新增贷款额度中,各大商业银行都将贷款目标对准了基建。
4.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医药企业会在市场现有品种进行更加激烈的竞争。
由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医药企业会谨慎投资,对新产品的研发也会存在收缩投资的可能,这会造成大多企业防止风险维持现有产品品类的心态,这样市场上的竞争会是现有品种的竞争,由于低水平建设的历史原因,现有品种生产厂家多,竞争会更加激烈,医药企业利润会快速降低。
5.外资医药企业会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和竞争,这位中国医药企业是一个利空。
据IMS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经济衰退将对美国和欧洲的医药产业产生严重冲击,全球医药经济增长明年将下降1~2个百分点,由于利润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国际市场难以竞争的情况下,中国市场会成为外资企业的避风港和集体竞争的丰盈市场,外资企业的加大投入和竞争会对国内的药企造成更大的冲击,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很多企业从此将一蹶不振。
6.金融危机会加速我国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
温家宝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国要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国医药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历史现状将得到改变,国家的信贷资金和投入资金将对医药行业的投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同时,大批缺乏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将倒闭,这样,才能实现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中国的医药企业不要盲目的乐观,要分析环境,分析政策,分析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找到生存的途径,找到发展的途径。
全球经济危机,正考验着我国的医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