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30 is not new 20 Why New Media之二:特征



比较起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如下的特征(不一定全,也希望看到读者们能添加):

第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偶发(haphazard)。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why 30 is not new 20 Why New Media之二:特征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 agenda-setting)。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关于这个理论的讨论和补充汗牛充栋不可胜数,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媒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想什么,还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想(判断什么事情是重要的)。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

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

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

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 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16735.html

更多阅读

《教师的20项修炼》之阅读摘记1 阅读摘记卡

《教师的20项修炼》之阅读摘记1好久没有这么尽兴的阅读啦!用心触摸此书的导言,被郭元祥教授的 “教育人生”感悟及“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成就教育人生。”的掷地有声的言语所吸引!真有种发现恨晚的感觉,于是鼠标不停

《教师的20项修炼》之阅读摘记 幼儿园教师学习摘记

《教师的20项修炼》之阅读摘记1好久没有这么尽兴的阅读啦!用心触摸此书的导言,被郭元祥教授的 “教育人生”感悟及“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成就教育人生。”的掷地有声的言语所吸引!真有种发现恨晚的感觉,于是鼠标不停切

Oneisnotbornawoman,onebecomesone! woman is not born

文-金韵蓉我喜欢一位法国哲学家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 有关女人的一句话:One is not born a woman, one becomes one!女人并非生而成为女人,女人是经由后天培养雕塑而成的!我喜欢“born”(生成)和“becomes”(养成)之间的关系。生

声明:《why 30 is not new 20 Why New Media之二:特征》为网友爱就一辈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