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ERP的发展阶段从IT技术的角度来讲,ERP自身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机、工作站技术阶段,第二阶段是客户机、服务器技术阶段,第三阶段是互联网技术阶段。如果说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只是一个技术平台转变的话,那么第三阶段的变化就不仅限于此了,而更是一种业务平台、商业平台和经济平台的改变。 互联网的广泛性、共享性和交互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同样改变了商业环境。企业面对庞大的外部信息和快速变化,必须从传统的注重内部资源的管理利用转向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利用,从企业内的业务集成转向企业间的业务协同。 为此,新一代的ERP产品正在向客户端和供应端延伸,客户端的延伸是客户关系管理,而供应端的延伸则是跨企业供应链的同步管理。这两个延伸又恰好嵌入到网上电子交易中,从而形成了一个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的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ERP系统引入我国已有多年,不少企业都已经实施了ERP系统,有一部分在应用上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很多成功的经验,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更有相当多的企业应用ERP系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失败的企业也比比皆是。
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当前正准备应用ERP的企业是非常保贵的,应该吸取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使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健快速稳健地发展。导致ERP实施风险的因素有很多: 1、公司高层领导对实施ERP的决策风险; 2、在进行ERP项目招标时选择厂商的风险; 3、实施ERP的运行环境风险; 4、实施ERP前对其的选择风险; 5、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6、ERP项目结束后具体落实的风险; 7、企业具体操作ERP的人员管理和培训的风险等。 造成这些风险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经济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发展上的问题等等。这些经验教训在许多的专著和论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多叙。 本文将结合本人多年来从事ERP咨询以及具体实施过程的经验和体会,对如何帮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ERP软件,规避在选择ERP软件风险的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选择软件厂商是最关键的环节
对于企业来说,要理解“企业资源计划”(ERP),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企业资源”。简单地说,“企业资源”是指支持企业业务运作和战略运作的事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财”、“物”。据此我们可以认为,ERP就是一个有效地组织、计划和实施企业的“人”、“财”、“物”管理的系统,它依靠IT的技术和手段以保证其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和统一性。 ERP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要建成ERP系统首先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优秀的ERP软件供应商。 当前,在国内外ERP软件市场上,ERP软件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再加上软件供应商夸张的宣传,往往使购买软件的企业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加上企业缺乏ERP软件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往往选错了软件。由于软件的投资额很大,一旦选定了一个软件,如果发现不适合,想转换为另一个软件是很困难的,使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在购买ERP软件之前,必须对各种软件进行分析比较,选择一个能适合自己软件。 企业在对ERP软件选择上的误区应当注意。由于各软件发展的历史不同,应用的行业背景不同,实施人员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同。使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优势方面和劣势的方面。因此,企业选择ERP软件,不是要选择一个十全十美的软件,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软件。值得注意是:不要迷信ERP品牌,务实最重要。 通过对系统功能先进性、安全性、可扩展性、适应性、价格等进行全面比较分析,考虑适用的企业规模、软件功能和实施的难易程度、报表的齐全性、软件实施顾问人员的素质、版本选择、证明书和软件的文档、软件商的信誉与稳定性等因素,最终选用哪种ERP软件。注意:选择ERP需注意的事项
首先,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在选择ERP软件项目之前,企业必须首先明确自己上马此项目的需求,也就是企业实现信息化要解决什么问题。当前,很多企业还是处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渡阶段,企业管理有很多不足和缺陷。 要解决以上问题,正是引进ERP系统的主要目的。因此,企业在购买ERP软件之前,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进行诊断和冷静的思考。在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规划中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涉及的范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系统建设的阶段划分和进度要求,并对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ERP软件选型的需`求任务书,提供给ERP软件供应商,作为软件选型的依据。其次,ERP软件的功能是否满足需求
选择ERP软件的功能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是ERP软件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当前市场,有众多的大型ERP软件公司,同样具有强大的功能,能较好地适合各类企业的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购买这些大型ERP软件。特别是占企业总数中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力有限等原因,只能在国内ERP市场上选择那些中小型ERP软件。 企业在进行ERP选型时,一定要对ERP厂商进行认真的挑选,看他们是否能够对用户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对待,特别是一些看起来很离奇、荒唐的问题是否具有良好的态度和理解力,是否真正的为用户排忧解难,投入他们的真诚,冷静地思考问题的症结,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为了保证ERP选型成功,还必须对国内外的ERP厂商进行客观而认真的分析。从ERP软件成熟度、成功用户的数量、用户满意度、客户化工作量、二次开发工作量、软件升级周期和用户接受培训的工作量等方面来衡量其服务的质量,确保ERP的成功实施。 综上所述,要避免ERP软件选择方面的风险,企业必须做好需求分析,找到自己的特点和关键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考察软件,选准软件,减少由于软件与企业不匹配而造系统实施的失败。再次,必须要了解ERP软件的成熟度
ERP软件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软件,程序中的关联错综复杂。任何一个软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错误,只是程度的不同。企业应用ERP能否顺利地取得成功,与ERP软件的质量和软件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企业在选择ERP软件的时侯,要认真考虑该软件是否成熟可靠,这是企业选择ERP软件的一个重要标准。ERP是一个管理应用软件,它的成熟度自然与它在企业实际应用的程度有关。 对于生存环境适应性的成熟,是由于国内企业的特点所决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遵循分阶段,逐步深化的过程,是一种纵向成熟的过程,如果一味追求一步到位,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人力的浪费,甚至还会造成员工素质、管理基础和软件相应需求之间不可逾越“巨大鸿沟”,所以这种“休克鱼”式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策略是冒进的,是不可取的。 ERP软件在开发成功以后,除了要经过严格的试验室测试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经过在企业中的反复应用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磨练,通过对错误和缺陷的不断修改和补充,使软件的可靠性和成熟度不断得到提高。 所以,企业在选择ERP软件时,必需考查该软件公司的历史和经历,考查该软件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应用的客户数和应用效果的评价,并且考查该软件商软件版本维护的机制。一般来讲,通过大量客户工程化考验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要高一些,企业要尽量避免成为不成熟产品的试验场。 所以在选择ERP软件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内的情况,如果我们的道路还没有修好,就象开奔驰车,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考虑越野车,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实际地解决企业的信息化问题。 第四,了解ERP实施厂商的实施能力和经验 企业要想成功实施ERP系统,在选择ERP软件供应商时除了要认真考察该公司提供的ERP软件产品,还要重视对该公司实施ERP能力和经验的考察。 由于ERP系统的复杂性,在实施的过程中牵涉面大,要比其它的应用软件实施起来困难得多。同时,ERP系统涉及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较多,特别对我国企业来说,ERP属于新生事物,企业中缺乏ERP的专业人才。企业在寻找ERP建设的合作伙伴时,不但要求其软件好,要更关注该公司是否具备较强的咨询和实施力量,还要考查该公司咨询实施的经历和业绩。 ERP系统的实施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管理咨询和实施服务人员对ERP系统的经验和对企业现场管理的理解程度,对ERP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ERP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功能,结合企业管理现场的实际充分地加以运用起来,就会取得可喜的效果。 在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具有丰富咨询和实施经验的专家,才能为企业现行管理做出确切而中肯的诊断,才能提出优秀的解决方案,才能成功地进行系统实施。 因此,企业在选择ERP合作伙伴时,要特别重视对实施经验和效果的考查,要走访该公司的成功和失败的客户,多听听客户的反映,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总结失败的教训,保证ERP实施成功。最后,选择ERP模块要考虑实际功能
由于我国ERP的开发与应用还在萌芽阶段,国内市场上销售的ERP软件产品在功能上和各功能解决问题的深度上都有很大差别。 所以,企业在选择ERP功能模块时,不要只看表面,要看该模块实际上能解决什么问题,特别是能否解决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ERP中决策支持功能增加了新内容,它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大量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如新产品开发、投资决策、企业并购等决策。 因此,企业在选择和评价ERP软件的决策功能时,不能只从该功能的表面上看,而首先要确认企业所需决策问题的框架,进而检查软件提供的决策功能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其它的功能如JIT、CRM、SCM等在各ERP软件提供的功能也存在很大差异,企业同样要给予注意。 但是,更重要的一点,企业在考查这些软件功能的时侯,千万不要忽视该软件商实施这些软件的经验和这些模块应用的效果。有些软件供应商在功能清单上虽然也列出了这些模块的介绍,但并没有在客户现场中应用,技术服务人员对这些模块的理解还局限在概念上,对这些新兴功能在企业现场应用缺乏实践经验。这对该系统成功实施造成一定困难。